|
|
|
使命引領征程 青春報效家國︱薛其坤校長在南方科技大學2025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9日 來源:南方科技大學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九山翠色連天闊,一水晴光透碧岑。今天,我們隆重舉行南方科技大學2025年研究生開學典禮,共同見證2632名研究生新生再啟新程。首先,我謹代表學校,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
今年,學校迎來建校十五周年華誕,也迎來了“三步走”規劃第一步的圓滿收官,已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你們是承載第二發展階段新愿景、新使命的“第一軍團”,不僅為學校再次注入了強大的青春力量,也標注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再出發的嶄新刻度!同時,你們也見證了學校研究生教育的新里程碑:在校生規模首次突破7000人;生源質量持續攀升,推免碩士生占比約48%,名列全國前茅;博士生優秀生源率超85%,不乏來自清華、北大、劍橋等國內外頂尖高校的學子,其中境外優秀生源的比例增長2.3倍,有力印證了學校國際聲譽的不斷提升與全球重要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同學們!當你們選擇把“南方科技大學”鄭重寫進人生履歷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你們選擇的是一方與民族復興同頻共振的熱土;一份敢為天下先、勇攀科技“無人區”的雄心;一段把青春熔鑄成鋼鐵脊梁,撐起大國崛起的奮斗時光!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前天,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大會和閱兵儀式,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信念與博大胸懷。特別榮幸的是,我作為科學家代表,不僅在天安門廣場前親歷了這一重要時刻,當天晚上還觀看了以“正義必勝”為主題的精彩文藝晚會,心情非常激動、至今難以平靜。1945年的勝利之所以要永遠銘記,是因為它是一座劃時代的歷史豐碑,宣告了以聯合國為核心,國際新秩序的誕生,取得了人類文明的又一次巨大進步;同時它也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今天,當我們腳踏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共同見證深圳經濟特區45周年的壯麗史詩,共享南科大15年的跨越騰飛時,你們仍然需要牢記:和平穩定,皆由先烈舍身忘死、以血肉鋪就;盛世繁華,全憑建設者代代接力、用奮斗鑄就;偉大復興,更待你們勇挑重擔、接續奮斗!
使命引領征程,青春報效家國。1945年,我們的使命是驅倭寇、扶危廈,重整破碎山河;1949年,我們的使命是破舊邦、立新華,讓新中國屹立于東方;1978年,我們的使命是改革開放、打開國門,讓春天的故事響徹神州;2020年,我們的使命是戰貧困、奔小康,圓就千年夢。88年前,西南聯大于烽火戰亂中誕生,師生們秉承“剛毅堅卓”的校訓精神,把救亡圖存的志向融入學識與科研的追求;當下,南科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崛起,你們當以“明德求是、日新自強”的精神動能,擔當時代使命,以家國為卷、用青春作答!
在此我提三點希望。
一、使命在肩,同學們當立報國之志。研究生的“研究”二字藏著科研的根本要義:“研”是研磨深耕,需苦功細作;“究”是窮盡探索,要追根究底。碩士的“碩”則為“大”;博士的“博”則為“廣”。因此,作為研究生,你們既要在“精、深、專”上磨出過硬本領,把每個知識點研透、把每個實驗做實,在專業領域扎下深根;又要在“廣、博、通”上打開格局,主動追蹤跨領域的前沿動態,用系統的視角審視你們的研究方向。
這份志業的起點是“選題”。最簡單的二分法是“有用”之題與“無用”之題。“有用”遵循的是問題導向、瞄準國家需求,讓成果快速轉化為發展之力;“無用”遵從的是好奇心與想象力、探索無窮未知,讓“暫時無用”的基礎研究,成為打開未來全新疆域的“開關”,這兩者都非常重要。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及他的女兒李林院士,選擇的則是“國用”之題,將問題關切、個人興趣與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李林院士應國家急需三度轉變研究方向。新中國需要鋼鐵,就花費8年攻關球墨鑄鐵;國家需要發展原子能事業,就20年奮斗在核材料研究的第一線;55歲再從零起步,攀登高溫超導高峰,引領團隊躋身國際前列。這背后,正是她父親“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的八字箴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希望同學們堅守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擔當,錨定“國用”之題,激發出對科研最深沉的熱愛,以及對自立自強最執著的追求!
二、使命在肩,同學們當守創新之本。這次閱兵,所有受閱武器裝備都是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不少是代表現代戰爭形態演變的最新裝備。當鐵甲列陣以浩蕩之勢通過天安門廣場,展示的不僅是“鐵壁銅墻”守護家國的必勝信心,也是國防科技創新的深厚底氣。那些“首次亮相”的新域裝備和“升級突破”的核心利器背后,積淀著一代又一代科研團隊“十年磨一劍”的不懈創新與長期奮斗。其中展示的“東風-17”導彈,是我國高超聲速武器的典型代表,于2019年閱兵式中首度公開亮相。該武器可在大氣層邊緣如“打水漂”一樣連續滑翔、跳躍,是新一代中近程打擊力量的尖兵利器。從上世紀40年代的錢學森彈道理論構想,到“東風-17”實現“從0到1”的實用化,再到“從1到優”的迭代升級,這跨越七十余年的技術突破,是科研人以“守創新之本、擔強國之責”為國家國防安全提交的“最新答卷”。
在南科大,創新實力具象可見:學校去年在Science、Cell等國際頂刊論文量達34篇,穩居全國高校前十;主導研發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南科一號”,在空間電場探測與極光觀測領域實現“雙突破”;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精準對接“卡脖子”關鍵技術,聯合龍頭企業開展人才培養;孵化科技企業三十余家,助力區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哪里是科技制高點,哪里就是南科大創新的戰場!在南科大,“成為學術大師、卓越工程師、優秀企業家與管理者……”絕非口號,我們有夢想扎根的土壤,更有創新成長的空間。希望同學們以“舍我其誰”的勇氣突破邊界,以“矢志不渝”的堅定開拓前沿,做推動科技創新的參與者、引領時代發展的踐行者,讓個人的創新微光,匯聚成科技強國之路上的“燎原之火”!
三、使命在肩,同學們當懷天下之心。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825年,“旅行者號”蒸汽機車以時速24公里開啟鐵路時代,如今全球每日超14萬趟列車交織成網,地球村的距離被鋼軌一寸寸壓縮;1969年,阿帕網4臺主機互聯,開啟計算機網絡時代,如今全球每日超1000億條物聯網數據實時交換,信息在毫秒間跨越山海。國家之間的貿易、文化、科技往來與人才流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頻繁、更緊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浪潮!
按照“三步走”規劃,南科大到2035年要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2049年要成為貢獻力、創新力和影響力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學。但當我們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俯瞰:南科大的崇高目標是什么?答案應該是——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一所在“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增幸福”的征程上鐫刻下功名的大學。這份“偉大”不是抽象的標簽,而是來源于每一位南科人的共同努力和集體智慧。希望你們為人類科技的安全發展、為搭建文明互鑒的友好橋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多的南科力量!
繼往當開新紀業,青春勇拓創新篇。新時代的恢弘史詩,正亟待你們用擔當與奮斗落筆。希望你們常懷“使命引領征程”之自覺,永葆“青春報效家國”之豪情,激蕩“國家富強,有我南科”之熱血,做民族偉大復興、人類文明進步的精兵銳將,攜手共著新時代的璀璨華章!
|
關于南方科技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