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新以致遠 做有為中大人︱高松校長在中山大學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8日 來源:中山大學 |
|
親愛的2025級同學們,各位老師,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今天的康樂園朝氣蓬勃,2025級新同學的到來,為中大這所百年學府注入了新的青春活力。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兩萬余名新中大人表示熱烈的歡迎!
去年百年校慶,習近平總書記親致賀信,希望中山大學在新的起點上,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總書記對中大的殷切期待,也是時代賦予我們每一位中大人的光榮責任與歷史使命。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山大學的英文“Sun Yat-sen University”,源于創校人孫中山先生的英文名字,但可能不知道的是,“逸仙”其實是中山先生的號,由“日新”的粵語發音而來。“日新”二字取自《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蘊含著中山先生求新、求變、求發展的遠大志向和革新精神。日新以致遠,要做大事,這一志向和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中大人百年傳承的基因里。
一代中大人,有一代中大人要做的大事。此時的你們,作為新百年中大第一批學子,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能的浪潮、氣候變化的挑戰、社會治理的難題,都亟待你們新一代的智慧與力量去應對和解答。
如何做有為的中大人?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一起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要心懷“國之大者”,博學報國。
1924年,孫中山先生秉持“教育為神圣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的信念,親手創辦中山大學,讓教之有道、以振興中華。一百年來,中大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始終與國家、民族、人民共奮斗、同進步;一百年來,中大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深培學術厚土,深耕科技前沿,鍛造國之重器,學術思想璀璨流光。
中大人的愛國情懷歷久彌堅。高兆蘭教授放棄美國優渥的科研條件毅然回國,創建紅外光譜學重點實驗室,為祖國培養了大批物理人才;謝志光教授懷揣著為家鄉百姓服務的責任感,回到廣東“白手起家”,為開拓華南臨床放射學和腫瘤學付出了后半生全部精力;夏書章教授永葆赤子之心,104歲仍在著書立說,重構了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知識體系。
中大人的責任擔當質樸鏗鏘。上個月,我和孔軍書記一起到福建調研,和選調生校友代表座談時,華智敏校友在基層工作的體會分享,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在基層經常會碰到兩難、三難甚至更多難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既要有家國情懷,保持一顆感知民間疾苦的“悲憫心”,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體恤溫度,這是支撐前行的最大動力;也必須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擔當精神,保持一股不折服的沖勁銳氣,多一些挺身而出,多一些血氣方剛,這是贏得尊重的最大底氣。
同學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1934年中山大學啟用石牌新校址,整座校園建筑及道路布局呈“鐘”型,寓意國難當頭、警鐘長鳴,為的是“使入本校者,悠然生愛國之心,即毅然負興國之責”。歷史承載過去,更啟迪未來,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個人命運始終與家國命運同頻共振。希望你們心懷“國之大者”,博學審問,將“為社會福,為邦家光”的信念,化作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動力和逐夢前行的底氣,做有為中大人。
二是要兼聽而包容,審慎明辨。
廣東自古便是中西文化激蕩交融的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更是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中大扎根大灣區,匯聚世界各方英才,中大人應當具有世界性的學術視野、包容性的學術氣度和謙遜求知的學術風度。
當今,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世界。我知道,在座的同學應該都是互聯網上一代原住民,老師在課堂上提的問題你們可以立刻通過互聯網找出答案。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技術可以快速迭代,算法可以不斷優化,但慎思與明辨,是AI無法復制的人類智慧,尊重與包容,是機器不可取代的文明溫度。
同學們,當你們面對海量信息時,請審慎明辨,不要輕信盲從;當你們遇到觀點交鋒時,請尊重異見,不要排斥抗拒;當你們獲得成績時,請感恩朋輩互助,不要歸功于一己之能。請記住,真正的學問,源于對知識的敬畏;真正的成長,源于對自我的超越,中大人的“有為”,還體現在對思想力的淬煉當中。
三是要勇于走在前沿,篤行致遠。
1927年,中大創辦了國內首個天文學系,創辦人張云教授有感于天文學教育“不能徒攻理論而無實習”,從而積極推動籌建“南中國/國人/自辦/之唯一天文臺”——文明路天文臺。抗戰中,中大人搶運并保護珍貴的天文設備,最終使得天文臺得以重建,中大人也得以在坪石山崗上繼續仰望星空。在戰火紛飛中,坪石先生們始終堅守教育的陣地,以科學救國為己任,維系著中大人書聲瑯瑯的精神氣脈,用行動詮釋了中大人的“有為”不只是在書齋中,更在跋涉的腳下。推薦大家都看一看最近上映的影片《坪石先生》。
上個月,我校天琴測距臺站首次探測到月球新一代激光反射鏡的回波信號,在茫茫月球上探測到了一個10厘米大小的物體,彰顯了我國在月球激光測量方面的領先實力。我校天琴團隊十年如一日科研不輟,就是要在10萬公里高的地球軌道上,部署三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星座,建成空間引力波天文臺,這既是中大人對宇宙“致遠探索”精神的傳承,更體現了中大人“敢為人先”的開拓氣魄與篤行擔當。
中山先生曾言道:“夫天下之事,不患不能行,而患無行之人。”學習和思考很重要,但最終要付諸行動,實現知行合一。中大人的行動力,是資源匱乏時自建天文臺的魄力,是戰火中維系科學火種的勇氣,更是今日以科技強國為使命的篤行。希望未來的你們,無論是在實驗室攻堅克難時,在做田野調查時,還是在國際舞臺發出中國聲音時,都能不斷提升自身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最終形成真正的創造力,堅定不移地走在時代的前沿,做有為中大人的傳承者與踐行者。
各位同學——“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從百年前中山先生的“日新”志向,到今日中大人的篤行實踐,中大人永遠在回答時代的命題。祝愿你們在未來的中大時光中,在學習與實踐中確立好人生的航向,成為真正有為的中大人!
最后,再次歡迎你們、祝福你們!
|
關于中山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