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春正向陽 為學當奮進︱汪勁松校長在四川大學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8日 來源:四川大學 |
|
同學們、老師們,各位來賓、各位家長:
大家好!在這充滿希望的時刻,非常高興迎來新一屆青年學子。首先,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和全體校友,代表甘霖書記,向9576名新同學致以誠摯的祝福和熱烈的歡迎!感謝同學們選擇川大,成為新的“川大人”!
同學們,青年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活力四射;青春富有夢想,擁有著無限的可能。今天的你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加速推進的時代,是科技革命浪潮迅猛奔涌的時代,也是廣大青年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的時代。時代在呼喚,青春正當時。青年大學生,唯有向陽而生、逐夢前行,把學以報國作為志向,把勤學奮進作為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奠定人生之基、綻放奪目光彩、不負青春韶華。在同學們開啟新篇章之際,我想就如何為學與大家做幾點交流,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第一,為學當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志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青年為學首當志存高遠、胸懷家國,在認識自我的內在探尋中找準起點,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浪潮中拓展維度, 把志向和信念從模糊的憧憬變為清晰的路徑,方能行穩致遠、進而有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那段崢嶸歲月,我們川大勇擔抗日救亡、民族圖存的歷史使命,堅守教育報國的初心,以赤誠奉獻家國,正如老校長任鴻雋先生在抗戰前夕所講的那樣:“四川大學對于民族復興的責任,是非常的重大”。在那個年代,千余名師生冒著敵機轟炸南遷峨眉,“沒有停過一堂課”,一大批學者能夠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讀書治學、潛心著書立說,正是因為心中有著學以報國的志向、有著振興民族的堅定信念。希望同學們賡續先輩崇高精神,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大業,努力學習知識,不斷錘煉本領,奮力書寫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第二,為學當有“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的勤奮。魯迅先生講:“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剛剛走出中學校園的你們,難免會有一時的松懈,甚至有同學認為“等我考上大學就自由了,就可以放松了”。其實,與中學相比,大學更加注重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創新創造,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這就需要把勤奮作為行動的標尺,用勤勉讓每一寸光陰綻放出應有的價值。我校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曾說:“懶人和粗心人永遠也做不成學問”。他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求學期間,師從王國維、梁啟超、李濟等著名學者,勤學苦讀、博覽群書,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學習了甲骨文、中國古代史、考古學、人類學等多領域知識和研究方法,為日后成為學術大家打下了堅實基礎。勤奮是川大的優良傳統,也應是川大學子的青春底色,希望同學們珍惜大學時光,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科學制定學習計劃;主動用好學校的學習資源,多去圖書館、實驗室,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心無旁騖、腳踏實地遨游學海;養成自律的良好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息規律,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實驗、認真對待每一場考試,讓晨讀夜研成為青春歲月里最堅實的注腳。
第三,為學當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想要在一個領域里有所成就,離不開日復一日的沉淀和持之以恒的精耕細作,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方能有所收獲。麻省理工學院莫吉·巴旺迪教授在大學第一次化學考試中僅得20分,當時還萌生出退學的打算,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堅持在化學領域深耕,最終獲得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我校化工系教授、著名化學工程學家張洪沅,無論是在時局動蕩、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在異國他鄉,始終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堅持探索、潛心研究,在接觸法制硫酸領域做出開拓性貢獻,成為我國化工領域奠基人之一。專業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學術探索的未知與挑戰,都需要以執著之心步步探尋。特別是,橫跨多個學科領域的智能時代已然來臨,正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我們突破傳統的思維認知、固有的學科邊界,用全新的視野審視當下的知識學習。希望同學們在求學路上,錨定目標方向,扎根專業沃土,執著鉆研、持續深耕,即便前行速度慢一些,但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長此以往就一定能有所收獲。在堅持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學會融合式學習,多選修一些跨學科課程,與不同學科的老師同學多交流、多協作,拓展知識半徑、培養多元思維,擁抱不斷變化的時代環境,為迎接未來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第四,為學當有“白云滿地江湖闊,著我逍遙自在行”的襟懷。大學不僅是增長知識的地方,更是心態成長的課堂。“逍遙自在”并非隨心所欲的散漫懈怠,而是面對學業與生活時的從容。一路前行,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挑戰,人生沒有那么多容易走的路,只有保持心定如山、平和如水的心態,以從容不迫、泰然自若的姿態面對困苦、接納成長,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云水風度。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一生堅持“困而不餒,窮且益堅”,即便陷入削職罷祠的艱難境遇,依然從容曠達地講學著書,堪稱后世學人坦然應對困境的精神典范。其實,不僅古代先賢有著從容的襟懷,我們川大學子也應始終保持為學的樂觀心態,法學院前幾年畢業的彭超學長,少年時期曾因意外痛失雙臂,但他并沒有被命運打倒,而是以腳執筆考入川大,并順利完成學業,他還積極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擔任北京冬殘奧會火炬手,以豁達心態笑對命運的挑戰。站在人生新的起點,希望同學們無需太在意一時的成敗得失,始終保持樂觀、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坦然從容地擁抱學習生活中的起伏與波折;積極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多參加體育鍛煉,保持身心健康;學會與他人相處,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既要善待自己、也要包容他人,努力在廣闊天地中尋找自我、認識自我、成就自我,收獲更加豐盈的人生。
同學們,雖然你們來自五湖四海,選擇不同專業,但你們在川大勤勉研習的奮進故事必定同樣精彩。“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希望同學們珍惜青春年華,向陽而生,為學奮進,度過美好的大學時光。
最后,衷心祝愿同學們在川大收獲滿滿,不負青春、不負韶華!
|
關于四川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