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青春之我,赴山海之約︱校長楊春濤在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2025年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3日 來源: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
編者按: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是新生開啟大學生活的重要儀式。本文為校長楊春濤在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對全體新生表達了深切期望。他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重點分享了“沙海小郎中”艾樂松、“紅色醫心”魯喀專項志愿支教團隊師生以及“紅色醫生”柳吉忱、曲衍海等人的感人事跡,深刻闡釋了學醫、為醫的意義。他鼓勵同學們立鴻鵠之志,在這片山海之間珍惜時光、踐行校訓,以圓滿完成軍訓任務為起點,開啟大學階段的嶄新篇章。
尊敬的吳振教導員、各位教官,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金秋送爽,山海相迎。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共同見證來自全國14個省市的新同學開啟嶄新的人生篇章!在此,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全體新同學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辛勤培育你們的家長、老師們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山海有約,逐夢啟航。同學們,你們從全國1335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相聚于此,不僅僅是選擇了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更是選擇了一條傳承中醫藥瑰寶、守護人民健康的崇高道路。從今天起,學校的辦學史上將印下你們拼搏奮進的足跡,你們也將成為中醫藥事業未來的接棒人和傳承者。
學校地處神奇的北緯37度,南面昆崳山,北向養馬島,東瀕沁水河。養馬島被譽為“中國的馬爾代夫”,是一處融合歷史人文與生態美景的濱海桃源,不僅有金沙碧浪、秦風漢韻,更承載著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膠東紅色文化。昆崳山被譽為“海上仙山之祖”,不僅是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更是一座天然的“中藥寶庫”,它和青島嶗山都是學校的校外實踐基地,每年我們中藥系的同學們都會去登山采藥,兩座山可以說是我們學校的“靠山”,也是你們最生動的課堂。牟平還是剿匪英雄楊子榮的故鄉,是打響膠東抗戰第一槍雷神廟的所在地。這里名醫輩出,全真七子之一的馬鈺是一名擅長針灸的道醫,他在此修道行醫;著名的“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在這里起源,傷寒大家李克紹也是從這里走向全國。在這片土地上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文化的浸潤和心靈的修行。同學們,你們選擇的不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方文化的沃土、一片精神的原鄉。希望你們在這片山海之間,既能讀萬卷書,也能行萬里路;既能觀海聽濤,也能登高望遠;既能涵養學術之深,也能擁抱天地之美,讓夢想從這里起航,讓眼界隨山河而開闊。
六十七年來,學校始終與中醫藥事業同頻、與國家發展共振,現已發展成為一所文化底蘊深厚、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中醫藥高等專科院校。學校建有煙臺牟平與萊陽兩個校區,設有中醫學、中藥學等21個專業,占地千余畝,藏書近百萬,在校生近萬人,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院校、全國中醫藥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山東省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山東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連續八年榮膺“省級文明單位”、連續四年獲得“省級文明校園”。我們秉持“勵志篤學、厚德濟生”的校訓,弘揚“團結、嚴謹、勤奮、奉獻”的校風,倡導“勤學慎思、惟真惟新”的學風,融合紅色革命文化與中醫藥文化,努力為每一位學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寬廣的成長平臺和溫暖的學習環境,幫助大家在這片教育的沃土上,既腳踏實地、力學篤行,也心向遠方、不負年華。
同學們,大學是人生中最富可能、最具自由、也最值得珍惜的階段。你們站在全新的起點,面前是廣闊天地,腳下是萬千路徑。不知道是否思考過:學醫為何,學醫何為,學醫的意義在哪里?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個故事來解答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故事是今年兩會期間,在全國政協會議 “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團中央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張朝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在新疆的和田,見到了一位來自山東的小伙子。他是當地團場第一位中醫大夫,到南疆已經11年了。他曾經一個人撐起中醫科和康復科。當地的老百姓很喜歡他,稱呼他為‘沙海小郎中’”。這位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沙海小郎中”的留疆志愿者是我校2014屆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生——艾樂松。好男兒志在四方,艾樂松用自己的青春、學識和行動,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深深扎根,將中醫藥的春風吹進了這個記錄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軍和田的光輝歷史的紅色沃土上,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他先后榮獲兵團優秀“西部計劃”志愿者、四十七團“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并被授予“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時代新人稱號。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最美的詩和遠方。成為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你們在大學里最應該努力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志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胸懷天下才可大展宏圖。”希望你們在大學期間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把準學醫航道,找準奮斗坐標,選擇與祖國同頻的志向,樹立與時代共鳴的理想,堅定“為人民健康奮斗”的初心,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打下基礎,為成為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儲備知識。
第二個故事是今年8月初,在喀什開往西安的T270次列車上,我校針灸推拿與康復保健系“紅色醫心”魯喀專項志愿支教團隊的師生,憑借扎實的中醫技藝,成功救治一名突發急病的維吾爾族老人,當時面對老人生命危急情況,宋翎瑋老師沉著應對,通過中醫把脈快速判斷病證。在她的指導下,麥迪娜依同學精準按壓老人關鍵穴位。經過三分鐘的搶救,老人成功獲救。“三分鐘化險為夷”,這種能力絕非偶然,這源于日常扎實的專業訓練和臨床積累,更源于我校多年來始終堅守的“德技并修”育人理念——我們始終堅信,合格的醫者既要“技高”,更要“品優”。 麥迪娜依她們以仁心妙術生動詮釋了“勵志篤學,厚德濟生”的校訓精神!這也告訴我們:專業能力是基石,沒有過硬的技術,“救死扶傷” 便只是空談;人文關懷是靈魂,少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善意,醫術再高也難有溫度;社會責任是方向,忘記了“為誰行醫” 的初心,便會在前行中迷失;而中醫藥,這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正是我們區別于他人、立足于世的 “法寶”。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希望你們在校期間要厚植濟世情懷,筑牢專業根基,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勤學知識,苦練技能,讓“勵志篤學”的信念支撐前行腳步,讓“厚德濟生”的初心溫暖萬千生命!
第三個故事是一名老中醫的故事。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后天將舉行大閱兵。在八十多年前,有一位紅色醫生化名“羅林”,以教師和醫生身份為掩護開展抗日活動,開設“濟生藥房”為八路軍傷員療傷,用針灸、草藥等簡易療法解決戰時醫藥匱乏難題。他就是我們膠東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膠東柳氏醫派的創始人--柳吉忱。柳先生在1960年的時候給我校學生上過《傷寒學》,他培養的弟子多成為膠東地區中醫的骨干力量,有的甚至參與我校的創辦,為區域中醫發展播下火種。青年時期,他被晚清儒醫李蘭遜收為弟子并賜號“濟生”,從此他就確立“以醫濟世”的終身志向,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抗戰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醫可救國”的力量,也塑造了其醫學實踐中“重療效、輕名利”的平民特質。抗戰時期,我們膠東地區涌現出一批紅色醫生,他們秉承著“醫藥報國”的使命與擔當,主動投身于事關民族存亡的抗戰之中,憑借精湛醫術、非凡智慧、高超本領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彰顯了深厚的家國情懷與強烈歷史責任。我們有位已離世的老專家叫曲衍海,他是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他1940年入黨,在入黨理由處寫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我們學校離休老干部中有13名在抗戰時期參加革命,這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歷史記憶,也是我們學校的紅色基因。他們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投身革命事業,用行動踐行了愛國情懷與責任擔當。以醫救國、以醫報國、以醫濟生,這才是我們學醫的價值和意義! 學醫就應該為祖國繁榮昌盛保駕,為人民生命健康護航;學醫就是把治好病、救活人作為天職,把“大醫精誠”作為奮斗目標,把個人價值融入崇高的衛生健康事業中去。醫學是很神圣、很光榮的事業,也是很艱難、很辛苦的事業。選擇醫學,就是選擇責任和奉獻。有句話說得好“努力之前,選擇很重要;選擇之后,努力很重要”。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未來的每一步都很關鍵, 每一天的每一步都很重要!祝愿你們醫路精彩,醫路生花,醫路順風!
同學們,你們的大學生活如同眼前的這一條河、這一片海、這一座山、這一個島,都是可親可愛的,希望你們珍惜求學機會、珍愛成長過程、珍視同學情誼,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努力書寫大學美好篇章,度過一個充實、溫暖、無悔的大學生活。接下來,大家將迎來為期14天的軍事訓練。軍訓不僅是體能的鍛煉,更是意志的磨礪、團隊精神的培養。給我們擔任軍訓任務的71217部隊全體官兵,作風優良、軍事過硬,能打勝仗,是一支具有光榮歷史傳統的英雄部隊。希望同學們在軍訓中,嚴守紀律,服從指揮,以飽滿的熱情和頑強的毅力,挑戰自己,戰勝困難,圓滿完成軍訓任務。
最后,祝愿同學們軍訓順利,生活快樂、學習進步!
謝謝大家!
|
關于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