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承中俄文明之韻,探科學真理之境,啟創新未來之門︱李和章校長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2025年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6日 來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
|
各位嘉賓,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八年前的今天,中俄兩國元首向深北莫首屆開學典禮致賀辭。今天,我們齊聚一堂,隆重舉行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首先,我謹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向來自全國各地971名本科新生以及來自俄羅斯等國家的189名國際新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線上、線下出席典禮的各位領導、嘉賓、家長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帶著不同的中學履歷、性格與期待,來到同一所大學。此刻,也許你們心里同時存在三種感覺:興奮、松弛,和一絲隱隱的不確定。大學到底是什么?我應該在大學做什么?
大學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指的是“大人”之學,點出大學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表明大學是知識的殿堂、真理的搖籃,點出大學的科學研究任務。縱觀古今中外所有的大學,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學是為國家、民族、社會發展進步所服務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10天前,中國舉行了盛大的9.3閱兵儀式,你們看到了,鐵甲凌霄、鷹嘯長空、北斗巡天、東風列陣,展現出和平與自信的強國姿態,在這場盛典的背后,不僅有人民軍隊的鐵血擔當,更有包括北京理工大學在內的全國多所高校的深度參與。北理工深度參與了多個閱兵裝備方隊和空中梯隊的核心裝備研制工作,240余名師生參與了廣場合唱、志愿服務和科技保障的任務。
回望歷史,大學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歷史的烽煙無數次錘煉大學的精神底色,使其成為民族危亡時的堅強堡壘,社會變革中的思想燈塔。下
面我想跟大家分享莫大、北理工在抗戰中的故事。
一、烽火歲月,大學擔當
(一)戰火中的莫斯科大學。1941年,納粹德國發動突襲,莫斯科大學瞬間成為愛國精神的策源地。地理系學生成為戰地測繪尖兵,數學系學生計算彈道軌跡,物理系學生調試通訊設備,化學系攻克蓄電池量產技術,生物系改良“凝血酶”提取工藝等等。即使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師生們依舊點燃學術火炬,續寫學術傳奇。隨著戰局逆轉,師生們返回校園,培養了大量工程師、醫生,他們為庫爾斯克會戰等關鍵戰役提供了后勤保障與技術支持。據統計,戰爭期間,莫斯科大學共有近3000名師生犧牲。1945年勝利日,麻雀山巔豎起“永恒之火”紀念碑,碑上鐫刻著詩人穆薩·賈利爾的絕筆:“我若逝去,詩歌永不消亡。”這位莫大哲學系校友,用生命和文字詮釋了大學精神的永恒。
(二)抗戰中的北理工。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抗戰歲月里,1940年,黨中央在延安創辦了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成為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這所學府在黃土高原的烽火中艱難起步,幾個窯洞、幾間平房是最初的校舍。在這種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學校師生用科學技術有力地解決了戰爭和生產中的一系列難題:改進制鹽技術,勘察并發現南泥灣,發明馬蘭草造紙,改進手榴彈生產工藝等等。抗戰期間,學校共培養了近500名科技人才,學生們或參加邊區革命工作,或奔赴抗戰前線,還有部分被派往蘇聯深造,成為“又紅又專”的骨干力量。這些師生不僅在戰火中攻堅克難,還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科技報國的理想。
同學們,大學的偉大,不僅在于高樓林立的校園,更在于危急時刻能夠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以科學的精神點燃希望,以知識與實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正如戰爭歲月中的莫大與北理工,師生們不僅堅守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更以科學研究破解難題,把書本知識應用于報國實踐。他們將課堂搬到工廠、田野和前線,讓創新精神在艱苦環境中生根發芽,用實際行動回應時代的呼喚。這種將價值傳承、理論學習與創新實踐融為一體的大學精神,正是大學能夠在風雨中挺立、在危機中擔當的根本所在。大學精神,是個人與民族、知識與社會、理想與行動的深度契合,是推動時代進步和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源泉。
二、時代召喚,大學何為
時代的變局,賦予大學新的命題。今天,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技術研發創新應用全面展開,它們不是按順序依次到來,而是并行疊加、互相牽引。大學必須從知識傳授機構轉型為原始創新策源地、價值引領場和復合人才培養加速器。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達成重要共識并推動創建的國內第一所中俄合作大學。自誕生之日起,深北莫繼承了莫斯科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的優秀基因,以建設獨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國際化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目標,建立“文化潤育、科學教育、創新實踐”三位一體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致力培養未來的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工程師。
在這里,我們以“文化潤育”鑄魂,始終把“共同價值與跨文化理解”做成底色。在這所中俄合璧的美麗校園,我們的教師隊伍來自中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等19個國家,莫大選派教師占比50%以上,教師中90%以上具有國(境)外教育或工作經歷;國際學生約580人,占比超13%,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多元文化校園中,“中華經典誦讀”“中俄音樂會”等中俄文化藝術體育交流活動定期舉行,常設“留蘇百年”“紅色傳奇”“中俄繪畫”等專題展覽,還有中俄英三語校報、喜馬拉雅中俄雙語播客《侃侃俄談》,特別是學校打造的品牌活動——知識科學文化節,歷時一個多月、內容豐富多樣、覆蓋校內外,有力促進中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在這里,我們以“科學教育”啟智,始終讓“理性思維與探索求真”作為成長基石。包括23名院士在內的670多名教師將與你們親密互動,引導你們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更會尊重每一位同學的個性和差異,關心你們的成長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學校實行中俄英三語教學,致力于通過語言學習,激發你們兼具中文、俄文、英文的多元思維模式和習慣。學校開創了“俄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中俄雙方教師聯合制定教學計劃,充分融合語言學習與專業知識,促進跨學科、跨文化的綜合能力培養。學校推行小班化、沉浸式、研討式、啟發式等多樣化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精細分組和情境營造,為你們提供充分交流與參與的空間。在課堂中,教師注重啟發引導,鼓勵你們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促進知識與能力的深度融合。學校特別注重訪學交流,40%大一新生前往莫大進行俄語強化學習,65%本科生前往海外訪學交流。本科畢業生赴海外留學獲得國家留基委項目資助比例近40%,前5屆本科畢業生近90%繼續升學深造,去向92%為中國“雙一流”或世界排名前100高校,遍布中國、俄羅斯、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等國家的高水平大學。
在這里,我們以“創新實踐”賦能,始終讓“實踐能力與問題解決”貫穿始終。學校著重培養你們科研能力,包括2個國家級中俄聯合實驗室在內的20余個科研平臺、超過3萬平方米的實驗室和4000余臺(套)教學科研儀器、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全部向同學們開放。學校支持你們參加美國數學建模等各類學科競賽,前5屆畢業生中,平均每2人中就有1人獲得國家、省、市級學科競賽獎項,平均每20人中就有1人在本科階段發表高水平論文。學校與華為技術、中國電子等80余家機構和俄羅斯航空公司、俄羅斯技術集團等40余家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你們不僅能夠走進中國優秀企業,感受行業前沿,也有機會進入世界知名公司,體驗國際化科技人文環境。
三、使命在肩,青年何為
同學們,2個多月前的你們,當談論選擇大學時,還專注于選擇專業、排名或地理位置,而現在的你們,更應該認識到選擇大學其實是選擇一種文化基因和成長生態。大學不僅是求學之地,更是一座塑造人生的熔爐。大學用其獨有的精神氣質,影響每一位學生。選擇深北莫,本質上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融合多元、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生命姿態。對你們而言,從此“深圳—北京—莫斯科”不再只是地圖上的地理坐標,而是“大海、星辰、你和我”,更是你們思想、方法與胸襟被不斷拓展的多維空間。
希望你們擁抱世界的寬度,在世界文明坐標系中定位自我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構”。世界的寬度,不僅是疆域的遼闊,更是心靈的容納與思想的碰撞。只有在文明的坐標系中,主動定位自我,才能真正理解“我”與“世界”的關系。生物系ALISA同學是俄韓混血,從小在加拿大生活,精通俄語和英語的她,正在努力學習中文,正如她所說:“在深北莫的實驗室里,我看到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者用同一種科學語言對話;在校園文化節上,俄羅斯民歌與中國書法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工程系詹釗逸同學創立了深北莫新聲社,著力打造“深北莫青年話時事”品牌活動,其中“一帶一路”主題宣講吸引了140余名中俄師生參與,他憑借自身的努力,將二外俄語的水平提升到了專業水準,成為了深北莫與莫大聯合培養的應用數學與信息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
同學們,在未來4年的求學生涯中,希望你們不僅是世界的觀察者,更是世界的參與者、探究者、對話者。讓好奇心成為你們的指南針,讓包容力成為你們的橋梁。去學習一門陌生的語言,去體驗一場異域的節日,去理解不同的信仰與習慣——你們會發現,萬物皆可對話,世界因你而更寬廣。
請銘記: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廣。
希望你們扎根人生的深度,在真理巖石上開鑿階梯
“根深者,葉茂;源遠者,流長”。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浮于表面的追逐,而是如同工匠般,在科學真理的巖石上一錘一鑿地探索。語言系賴甜甜同學始終以嚴謹的態度投入俄語與新聞學交叉領域學習研究,連續兩學期獲得校級學業一等獎學金,還獲得碩士新生一等獎學金。她累計校譯文件逾10萬字,在實踐中打磨出“新聞+俄語”的專業優勢。就在前幾天,經濟學專業本科生耿逸飛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學術論文,以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任子萱、徐欣悅、黃暄皓、潘鈺琪合作完成的學術論文,雙雙被歐洲國際商務學會(EIBA)第51屆年會接收,并將于12月在大會上進行分享。這是學校本科生首次亮相EIBA年會。
同學們,希望你們敢于質疑權威,勇于挑戰難題。不要滿足于知識的表層,要有勇氣潛入思想的深海。用科學的精神去探索,用嚴密的邏輯去思考,讓每一次探究都成為自我成長的階梯。讓你們的名字,鐫刻在追尋真理的巖石之上。
請銘記:唯有深根,方能繁茂。
希望你們連接寬度與深度,在時代前沿創造價值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連接世界的寬度與人生的深度,是你們在時代浪潮中創造價值的關鍵。創新實踐,不在于一時的靈感,而在于持久的探索與融合。你們要在廣闊的國際舞臺上,將深刻的科學追問與多元的文化理解結合起來,成為真正的時代創造者。9月5日,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落幕。計算數學與控制系劉瑞達、左峻羽、程宇揚及生物系趙明澤四位同學跨學科組建參賽隊伍,他們克服了非物聯網專業的知識短板,通過近三個月持之以恒的“從零攻堅”,研發出了“麥粒AI+AR眼鏡”項目,實現“手勢點菜—AI交互—營養建議—健康預警”的全流程服務,真正打造出“私人營養管家”式解決方案,成功摘得華東賽區決賽一等獎與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兩項殊榮。
同學們,希望你們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腳踏實地。讓創新成為你們的習慣,讓實踐成為你們的信念。去探索未知領域,去解決真實問題,不懼失敗,不畏挑戰。愿你們在連接寬度與深度的路上,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
請銘記:惟創新,能致遠。
親愛的同學們,回望歷史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珍惜當下、把握未來。當年窯洞里的微弱燈光,戰時實驗室里深夜未滅的蠟燭,如今延伸成你們筆記本屏幕上滾動的代碼、實驗臺上閃爍的指示燈、調研日志里密集的注釋。你們進入的不僅是一所大學,更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與個人交織的開放系統。愿你們以鑄魂之初心、求真之定力、創新之膽識,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坐標和精神坐標,真正把“不負青春、不負韶華”這一句宏大口號分解成一串務實行為:一次嚴謹的數據清洗、一次失敗后仍完整記錄的實驗、一次追本溯源的文獻回顧、一次課堂上刨根問底的追問、一次跨學科的攜手合作……只要不斷把抽象理想折換為可驗證、可迭代、可交付的成果,你們就在續寫那段最初點燃的火種。
愿你們在四年之后回望:
你能在文化差異與價值沖突前保持謙遜且堅定;
你擁有了可被信賴的學術聲譽;
你能把復雜問題分解為可驗證、可迭代的模塊;
你在關鍵課題上留下了可度量、可傳承的創新技術成果。
讓我們在今天,把“到來”轉換為“出發”。以理性與熱忱同頻,以求真與創新共振。
祝賀你們正式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
關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