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家長朋友們:
古都迎秋,華章新啟。在這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美好時節,我們隆重舉行北京建筑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鄭宇書記、代表北京建筑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向來自全國32個省市區、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的30名少數民族預科生、3204名本科生、1547名研究生和22名留學生同學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向為你們成長付出心血與汗水的父母、老師和親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
前兩天,在迎新報到的現場,我與很多新同學進行交流,看到你們滿懷期待的笑臉,我感到無比欣慰和激動。你們中絕大部分同學是“00后”,本科生基本也都是“05后”,校園因青春的你們而變得更加鮮活,充滿生機。未來幾年,你們將在建大學習新知、開闊眼界,也將在這里勇敢追夢、蓬勃成長,相信這不只是一次青春的書寫,更是一次與學校血脈同頻、與時代同向同行的接續征程。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了解北建大的昨天,才能讀懂我們的今天,照亮未來的前行之路。
厚植底蘊、賡續奮斗成就百年傳承的堅實根脈北京建筑大學之根脈,肇始于1907年京師初等工業學堂,應“實業救國”之呼而起,隨民族工業之興而強。建校百余年來,雖歷經更名與遷址,始終不改“興學儲才、實業報國”的初心使命。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首都十大建筑”建設重任,到改革開放時期首都重大規劃任務,再到新時代,積極服務國家戰略與首都治理現代化,深度投身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等重大區域建設,助力中軸線申遺與歷史文化保護,學校始終走在國家發展與城市建設的前列。正是這份百年一貫的責任與奮斗,鑄就了實干擔當的辦學根脈,凝練出“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訓精神,沉淀出經得起時代檢驗的發展根基。
特色鑄魂、敢為人先彰顯與國同行的使命擔當作為北京地區唯一一所建筑類高等學校,學校始終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第一要務,堅持培養面向未來城鄉建設需要的以“三師”為代表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就在剛剛結束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我校197名師生圓滿完成各項保障任務,剛才我們也邀請了曾在天安門廣場表演的學校大學生藝術團成員盛裝亮相,傾情演唱,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我們搶先出臺《“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智慧建造、數字城市、綠色低碳等新賽道中找到新的成長空間,成為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我們擁有30余個教育部、住建部、北京市的省部級科研平臺,實現了每一個學科專業均有省部級科研平臺的強力支撐。我們建成了價值近3億元、性能領先世界的大型多功能振動臺陣實驗室,為破解建筑抗震、隔震減振等領域“卡脖子”難題提出“建大”方案。我們在建筑遺產保護、城市更新治理、防災減災、節能減排等領域建設國內一流的學科群,同時在建筑、規劃、土木、測繪、人工智能、機械等領域擁有國內一流的科研和師資隊伍,為學生開展學習研究提供全方位專業指導。我們精心打造培育未來匠人的魯班書院,引導學生在傳承傳統技藝中堅守匠心、追求卓越。我們搭建了“一帶一路”建筑類大學國際聯盟、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等高水平、開放型交流平臺,讓同學們有機會走向世界,真正成長為具備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新時代青年。正是這些堅守與探索,匯聚成了學校獨特的人才培養路徑,使學校在服務國家戰略、引領行業發展、塑造時代新人中展現出鮮明定位和獨特價值。
把握機遇、勇立潮頭開辟面向未來的光輝新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深刻重塑著城市的形態與治理方式。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作出“兩個轉向”的形勢判斷,部署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重點任務,提出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發出了建設新時代新征程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進軍令。這不僅是國家賦予城市發展的戰略使命,更是土建類高校肩負的前所未有的歷史責任。錨定新的時代方位,學校主動把握機遇、勇擔使命,挺膺擔當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成功舉辦新時代土木建筑類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大會,與教育部、住建部攜手同行院校共謀改革大計,謀劃土建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方案,推動土建類高等教育守正創新、融合發展,充分彰顯了學校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責任與擔當。
同學們,歷史的厚度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時代的召喚激勵我們勇毅前進。百年建大,是一部與家國同頻、與時代共進的奮斗史,更是一代代青年才俊用青春和夢想書寫的成長史。今天,你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與學校的使命擔當緊密相連,把青春的能量匯入強國建設的時代浪潮。借此機會,我提三點希望,與同學們共勉。
第一、希望你們做有用之人,在強國建設中勇擔青春使命。“當代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既是對青年的深情召喚,也是對未來的莊嚴宣告。青年始終是國家發展的生力軍,是民族復興的先鋒隊。唯有將家國情懷與時代使命相結合,才能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全國2萬多公里的長城以及沿線上萬個村落,共同構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線性文化遺產。我校長城保護團隊先后完成全國近50%長城的實地調研,持續充分發揮學科專業所長,把保護長城作為新時代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多年來圍繞國家及北京市長城保護與利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等開展研究和實踐。與北京市文物局成立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圍繞面向政策標準制定、規劃及技術路徑開發等方面開展系統攻關;依托測繪、三維激光掃描及航拍等技術完成第一批北京長城數字化建檔,讓千年古跡煥發時代新生;完成10余萬字的八達嶺長城價值闡釋與展示展陳報告,為公眾呈現了更加鮮活立體的長城故事。這一系列探索,既是北建大把文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也是建大學子把家國情懷化為專業行動的鮮活課堂。青春因愛國而厚重,因奮斗而精彩,因擔當而偉大。同學們,希望你們把遠大理想與家國使命緊密相連,把個人奮斗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勇于承擔最艱險的任務,敢于投身強國建設的火熱實踐中,讓青春在服務社會、建設城市、守護民生中綻放絢麗光彩。
第二,希望你們成有為之事,在開拓創新中書寫時代新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真正的創新,不是轉瞬即逝的靈感閃現,而是把探索轉化為方法,把方法凝練為標準,最終推動現實進步與長遠變革。測繪地理信息是國家空間治理的“底圖”和“底座”,在支撐治國理政、賦能各行各業中具有基礎性、先行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校蔣捷教授長期致力于攝影測量、遙感技術與空間信息科學的前沿研究。她主持設計并建成我國首個實現分布式節點協同的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日均訪問量達10億次,為政府、企業、公眾提供權威、標準、統一的在線地理信息服務;牽頭完成基于國產高分衛星的全球測圖關鍵技術攻關,生成覆蓋“一帶一路”區域高精度基礎地理數據,為區域環境監測、全球可持續發展與跨區域協同提供堅實支撐。作為國內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的領軍人物,她當選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秘書長,并成功連任國際科學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讓北建大的創新成果在世界舞臺上彰顯中國智慧、貢獻中國方案。創新歸根到底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經由深思熟慮后的堅定行動。同學們,希望你們敢于追問、勇于突破,把思考轉化為方法,把方法淬煉為能力,用真本領解決真問題。惟其如此,才能不斷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在屬于你們的時代寫下獨有的注腳。
第三,希望你們筑堅毅之魂,在實踐磨礪中淬煉先鋒本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歷史證明,真正的成就從來不是輕而易舉,而是在復雜環境中砥礪心志、在反復探索中淬煉才干。城市是人民生活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重要時期,城市更新已成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城市更新一線充滿矛盾與挑戰:歷史與現代如何兼顧?保護與發展如何平衡?正是在這樣錯綜復雜的現實挑戰中,我校20多支責任規劃師團隊持續扎根北京的街道和鄉村,以專業和特長直面難題,學校的天橋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就是其中代表。面對城市現場的多維度難題,團隊聯合設計院、咨詢公司等組建“責任多師”團隊,沒有把問題和方案停留在圖紙上,而是選擇“全天、在地、四季”的在場方式,累計駐場500多個日日夜夜,把專業知識帶到街巷,深度參與街區更新、社區營造、文化傳承,打造出兼具傳統合院營建技藝展示與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生態樞紐的“天橋We空間”,讓文化保護與社區更新找到了新的平衡點。最終,項目獲得“2025 ULI亞太區卓越獎入圍獎”,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2025世界遺產志愿者項目。實踐是一切真知和真才的源泉。希望同學們敢于在一線扎根、在一線探索、在一線堅守,在“真刀真槍”的實踐中歷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不斷練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過硬本領。
同學們,放飛夢想,意味著邁向一個更為遠大的征程。希望你們珍惜大學時光,勤學善思,學有所成,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把“愛國奉獻 堅毅篤行 誠信樸實 敢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傳承和傳遞下去,真正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才,成就屬于你們的卓越人生!衷心祝愿你們在這美麗的校園度過一段你們人生中最美好、最難忘、最快樂的時光!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