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在2025年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4日 來源:南華大學 |
|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易來校友,敬愛的家長朋友們,親愛的2025級新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一個充滿喜悅與希望的日子。我們齊聚一堂,在這片孕育夢想與智慧的校園里,熱烈歡迎2025級全體新同學、新研究生以及新加入南華大家庭的老師們。南華大學因為你們的到來而更加充滿朝氣和活力。你們的加入,不僅是對這座校園的新注解,更是南華未來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筆。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從今天起,你們的人生將與南華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彼此成就,共同成長。
在你們開啟人生新篇章的這一刻,請允許我們一起,把最誠摯的感謝送給那些在你們成長道路上默默付出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是他們的支持與陪伴,讓你們勇對挑戰,來到今天。他們的辛勞、耐心與愛,成就了今天的你們,也成就了你們的這份榮耀。
剛才,老師、校友和學長們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與寄語,字里行間充滿了真誠與智慧,值得我們用心體會,細細領悟。
同學們,大學,不再是你們想象中的“又一所學!。從高中邁入大學,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我想這是為什么要通過高考。一種知識的選拔和人生階段的分界。父母不再為你安排好一切,老師也不會每天提醒你交作業、背公式。但大學帶來的變化,遠不止如此。
大學,不只是繼續學習的地方。在這里,我們要學的不只是知識,更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性格、價值觀和人生方向,明白你是誰、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是理解世界,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和眼光,看清這個世界的運行,存在的問題,和孕育著怎樣的可能;是構建未來,用我們的判斷力、責任感和行動力,去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去推動人類不斷進步。
大學,不再把你們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要塑造你們成為一個主動建構認知、連接知識、發展觀點的主體。它真正教授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答案,而是你是否具備持續思考、獨立判斷和自由表達的能力與習慣。
大學,讓你們要學會提問,學會質疑,學會探索,學會解決問題。大學不會告訴你“什么永遠是對的”,但它會教你們如何在復雜、變化、不確定的現實中,做出清晰、有依據、有責任的判斷。
所以,大學帶給我們的最大價值,不是一門專業的知識點,也不僅僅是一紙文憑,而是一種邏輯的思維方式,一種觀察問題的視角,一種分析與應對世界的能力。
正如芝加哥大學前校長哈欽斯所說:“大學的使命,不是傳遞信息,而是塑造思想!
同學們,當今世界,用“日新月異”來形容科技進步,毫不為過。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社會結構與全球格局正在深刻重構。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有具備科學思維與跨界應變能力,方能從容應對,立于不敗之地。
這種能力,不是通過掌握某一門專業知識就足以獲取的。它是一種認知體系的升級,是人類在科技演進中對自身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汽車為例。燃油車向電動汽車的轉型,已不僅僅是能源替代,更是一次理念與技術范式的全面更迭。兩者在動力系統、能效機制、環境影響乃至駕駛體驗上,存在本質差異;其背后的設計邏輯與制造流程,更是天壤之別。電動汽車的誕生,建立在電力工程、機械工程與半導體技術深度融合的基礎之上。換句話說,如果仍以傳統方式培養汽車工程人才,他們將難以適應未來的技術生態,更難創造出人們真正需要、真正喜愛的產品。
類似的變革遠不止汽車一例。從交通到能源,從醫療到信息科學,重大創新往往誕生于學科之間的“縫隙”——那些原本不相連的知識在交匯處重組、重構,激發出新的可能性。
因此,學科交叉不只是一個發展趨勢,而是這個時代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它不是你是否選擇的問題,而是你能否前行的關鍵通路。
在大學的學習中,你們要夯實學科基礎,同時主動拓展知識邊界,培養跨領域思考的能力。要用更廣闊的視野理解科學的演進,用更長遠的眼光思考人類的未來。
同學們,我們不僅要立足當下、直面現實,更要勇于想象與塑造未來。同時,還要學會用未來的可能性,來重新審視今天的選擇與方向。我們要用知識去支撐想象,用思想去勾勒科幻世界,用能力讓科幻變為現實。今天的科幻,正是明天現實的雛形。然而,更重要的是科幻背后的科學邏輯與技術原理,真正激發我們對科學突破的思考,對技術邊界的探索,對人類未來可能性的追問。這,正是你們來到南華的意義所在。學以致用于當下,知以啟行于未來。
其實,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的遠不止跨學科的知識整合。更關鍵的,是人與人之間深度而高效的合作。《禮記·中庸》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合作,不是妥協,更不是服從,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具備開放的心態、理解他人以及將集體智慧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在充分發揮個人獨特能力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借助他人的優勢,乃至利用技術與系統的力量,放大協作的價值。
就像一架飛機或一列高鐵,它們由成千上萬的零部件組成,每一個部件可能來自不同的制造商。只有在高效的協作與精密的協調下,這些復雜系統才能安全、穩定地運行。
大學的學習,正是我們訓練系統性思維與協作能力的關鍵階段。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名為“社會”的復雜網絡中,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和。我們的大學,就是這個社會的縮影。在這里,我們共同生活、相互依賴、持續互動。
無論是一起做實驗、合作寫論文,還是完成一個團隊項目,都離不開人際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我們在一次次討論、一次次沖突與協調中,逐漸學會如何與他人共事,也學會在理解他人中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我們必須意識到:社會既是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是我們需要不斷參與塑造的系統。我們的一言一行,每一次對話、每一條規則、每一次選擇,都會影響社會的樣貌。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多看到他人的優點,多一點包容,少一些苛責。我們每個人都有不足,合作不是尋找完美的個體,而是讓不完美的我們組合成最優秀的團隊。
當我們開始改變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其實,我們就在參與改變社會。當我們推動公平、傳遞善意、質疑偏見、建立連接,我們就在構建一個更有韌性、更具包容性的未來社會。
未來社會,需要我們不僅懂知識、懂技術,更要懂溝通,懂協調,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欣賞每一個人的獨特性與價值。
當然,我們同樣需要那些像愛因斯坦、馬斯克一樣,將全部熱情投注于科學與技術的極客(Geek,nerd)。他們可能不善言辭、不熱衷社交,卻在某一領域中擁有驚人的洞察與專注。
他們是少數,但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人類才不斷突破極限、重塑未來。
我們要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也要讓他們在這個充滿合作的社會中被看見、被保護、被善待。
他們是推動世界向前的極少數;我們,是構成社會肌理的多數。彼此不同,但目標一致。
同學們,今天我還想和大家談談一個永不過時的主題:人的價值與責任。
這不僅關乎我們如何看待他人,更關乎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更是對自己的責任。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帶著某種意義、某種使命而來——那就是:被需要。
人的價值,不在于擁有什么,而在于我們成為了什么樣的人,在于我們能為他人、為社會、為時代帶來什么。我們在大學中學習知識、錘煉能力、塑造人格、堅定信念,不只是為了獲取一份工作,更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更確切地說,是為了成為一個被社會真正需要的人。
“被需要”,并不是一句溫情的口號,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支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察覺不到它的分量;但在孤獨、失落、懷疑自我的時刻,我們會發現,被需要,是生活的希望,是內心安放的依靠。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有用”、被期待、被信任,他就不再是被忽略的旁觀者,而成為不可替代的參與者。這種感受,會喚醒一個人內在的責任感、能動性與生命力。
能力如果無人需要,只是潛力。人的價值是在服務中得以實現。而“被需要”,正是“責任”的開始。它意味著承擔——意味著愿意為他人付出、為團隊協作、為社會前行,哪怕付出的是辛苦,是犧牲。但也正是這些承擔,讓我們走向成熟,走向真實而有分量的自我。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寫道:“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我想告訴同學們,一個人感受到迷茫、焦慮,常常是因為他暫時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出口,看不到自己在被誰需要。許多同學的心理困擾,根源往往不在能力本身,而在于價值感的缺失,在于對未來的迷惘,以及一種“無人需要我”的錯覺。
你們來到這個世界,并非多余。請永遠記。耗銈兪羌彝サ南M鐣奈磥,朋友的依靠,民族的棟梁。你們被南華需要,南華也因你們而更加完整。你們的身上,承載著時代的期待,也擁有改變世界的潛力。還記得李白說的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不僅是詩人的豪情壯志,更是中華文化中對個體價值的堅定肯定。
你們同樣也需要彼此。讓你的同學、朋友、團隊感受到,他們也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接,本身就是一種責任、一種溫暖、一種價值的實現。
講到這里,我其實已經觸碰到了“社會責任”的本質!吧鐣熑巍辈皇歉邞以诳罩械某橄蟾拍睿遣卦诿恳淮伪恍枰⒚恳淮沃鲃映袚、每一次真誠回應之中。
我來南華參加的第一場畢業典禮,曾與那一屆的同學們共同探討“人的社會責任”。今天,面對你們,我依然愿意以這個話題作為起點,邀請大家一起思考: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對世界有回應、對他人有意義、對自己有交代的人。
很多人一談到“責任”就感到沉重,甚至有些緊張。社會責任,并不一定是宏大的事業,它往往體現在最日常的行動中:做好自己,盡好本分,誠實待人,勇敢面對問題,努力完成學業,這本身,就是一種負責,是對社會最樸素、最扎實的貢獻。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正是無數普通人各自承擔起責任、守護各自崗位的結果。
我講這段的目的是希望你們珍惜自己的使命,堅定內心的方向,勇敢走好屬于自己的路。也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彼此支持、相互成就,在理解他人的同時走出“以自我為中心”,在不斷成長中回歸那個既真實又堅定,既獨立又有溫度的自己。同學們,生活的價值也許就是找到自己的真理,并用它去提升別人。
我也深知,時代在變,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烙印,未必能與你們所面對的世界完全契合。我不能,也不該替你們發聲。但我始終相信:你們將以更加堅定的步伐,以屬于這個時代青年的思維方式與行動力量,不斷刷新我們的觀念,超越我們的想象,開辟出屬于你們自己的未來,推動人類社會繼續前行。
最近,我看了一個關于教育的視頻,內容對我很有啟發。我把其中的意思做了一些歸納,分享給大家。
教育,究竟是什么?
是分數,是文憑
是一紙通知書背后的“穩定人生”?
是父母的期待,是社會的標準
是通往更高起點的階梯?
也許是
但它不該只是這樣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你變成標準答案的復制品
而是教你在混亂中保持清醒
在喧囂中堅持思考
在不確定中做出清晰判斷
在孤獨中依然相信光明
它不是單向度的灌輸
而是一次深刻的喚醒——
喚醒你對世界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
喚醒你去追問:
我是誰?我為何而來?我愿意成為什么樣的人?
教育的目標,從來不是打造“完美的人”
而是塑造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方向的人
既能追求卓越,也懂得自省
既能獨立思考,也能共情他人
真正的教育,不只是裝滿知識的容器
而是點燃靈魂的火種
它不只是寫進簡歷的幾行字
更是構筑你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的底層邏輯
總有一天,教室會散,考試會結束,掌聲會遠去
你將不再被評分系統定義
而要獨自面對復雜、多元、真實的世界
那時,留下來的
不是你得了多少分,寫了多少論文
而是你的好奇心、判斷力、責任感
是你面對挑戰時的沉穩與擔當
是你是否依然溫柔堅定、仰望星空、腳踏大地
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不是制造工具,而是喚醒意識
不是培養服從,而是引導成長
不是塑造所謂的“成功者”
而是成全那個真實而完整的你
同學們,你們不是舊思想的延續,而是新時代的創造者;不是被動的繼承者,而是未來的點火人。
再一次歡迎你們加入南華!
謝謝大家。
|
關于南華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