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成為智能時代的創新者!同濟大學校長楊金龍寄語2025級新生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4日 來源:同濟大學 |
|
今天(9月14日)上午8時,同濟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在四平路校區和嘉定校區隆重舉行。同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以《成為智能時代的創新者》為題發表講話,殷切寄語新學子。
成為智能時代的創新者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中學校長、各位來賓,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員工,代表鄭慶華書記,向來自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的5344名本科及預科生、8805名研究生表示熱烈歡迎!向辛勤養育你們的家長、悉心教誨你們的師長和關心支持你們成長的社會各界,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步入同濟園之際,正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不僅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驅動經濟社會智能蝶變,也成為了賦能學習與創新的革命性力量。AI正讓“個性化學習”從理想成為現實,能為我們量身定制學習路徑,精準推薦學習資源,幫助我們大幅提升學習效率。AI也是強大的“研究助手”,它在處理復雜系統、發現隱藏規律、預測未來趨勢等方面展現出強大潛力,為破解科學難題、探索未知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AI還能成為“創新實踐加速器”,幫助我們快速驗證假設、迭代方案,將創意迅速轉化為原型。這一切,都在重新定義創新的可能。
處在這樣一個充滿無限可能與機遇的時代,如何理解并主動擁抱AI帶來的深刻變革,努力成為駕馭智能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者,正是你們在智能時代中成長的第一課。今天,我就圍繞“成為智能時代的創新者”這個主題,與大家交流幾點想法。
一是希望你們筑牢知識底座,夯實創新根基
創新從來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它必須深深扎根于知識的沃土。即使在知識觸手可及的智能時代,這個道理依然成立,甚至更為關鍵。越是強大的工具,越需要深厚的內功來駕馭。當然,與過去不同,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知識的快速迭代與便捷獲取,學習知識的核心不再是記憶,而是提問、辨析、整合和創造。打牢知識基礎,不是為了成為知識的容器,而是為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心智模式,提升認知能力,最終使我們能真正駕馭AI這個時代利器,邁向更具想象力的創新前沿。
同學們,選擇同濟,就是選擇數智未來。近年來,同濟大學因勢而謀、應勢而動,在“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道路上闊步前行。學校積極打造數智融合驅動下的人才培養新范式,全面啟動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不斷推動專業課程與數智化深度融合,系統推進專業知識圖譜建設。一批學科特色大模型相繼推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日益豐富,AI應用創新平臺不斷升級。今年,學校更是面向2025級本科新生推出啟迪書院,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設,培養能夠引領工程智能發展的卓越工程師。學校正在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將為同學們打牢厚實基礎、迎接未來挑戰提供強大支撐。
希望同學們乘同濟AI之風,深度擁抱AI,既能深耕專業,系統掌握學科領域的核心知識,夯實知識的深度;更要主動打破學科邊界,搭建交叉融合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的廣度。同時,還要善于利用AI工具構建迭代更新的知識圖譜,努力成為能將不同知識融會貫通、具有跨領域整合能力的π型人才。
二是希望你們投身“AI+”創新實踐,提升創新能力
當前,在智能浪潮的推動下,人類的創新模式正在經歷深刻轉型,進入了“人機共創”的新紀元。人類智慧與機器智能深度融合、協同共生,為我們探索未知世界開辟出近乎無限的可能。從蛋白質結構預測到可控核聚變設計,從新材料的智能發現到太空碎片的精準追蹤,從早期宇宙引力波信號的解析到黎曼猜想證明,AI正在眾多科學前沿地帶釋放其變革性能量,催生出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果。
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同濟學子已經走在了創新浪潮的潮頭。汽車學院學生張昊博用人工智能賦能傳統農業機械的綠色智慧改造,主持研發多款適應全地形的智能農機,幫助小農戶實現智慧種植,推動農業綠色智慧轉型,去年獲得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醫學院孫維言等同學將人工智能運用于醫療技術領域,發明了肺部穿刺智能導航裝置,已成功應用于臨床,獲得多項國家級賽事的獎項,也獲得了發明專利的授權。
在今年5月20日建校118周年紀念日當天,學校聚焦“工程智能”,系統布局成立五大研究院,結合近年來學校在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持續探索,聚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工程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這些研究院的成立,將為全校學生全面提升駕馭AI的創新能力提供沃土和舞臺。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AI再強大,終究是工具而非主體。希望同學們在使用AI時始終保持批判意識,主動追問其生成結果背后的數據偏差、邏輯漏洞與價值立場,養成審慎判斷、獨立求真的思維習慣。在AI帶來高效與即時反饋的慣性中,更要勇于擁抱“慢思考”,堅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養成“思想上艱苦奮斗”的作風,滋養原創的想象力與洞察力。同時,主動投身于“AI+”科研實踐與項目挑戰,在解決真實、復雜問題的過程中錘煉提出假設、設計路徑、驗證迭代的完整創新能力。惟其如此,你們才能真正成為智能時代的引領者,而不只是技術的追隨者。
三是希望你們厚植家國情懷,激發創新動能
回望同濟大學118年的辦學歷程,“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初心始終如一。抗戰時期,同濟人告別上海吳淞校園,一路輾轉多省,以萬里跋涉踐行科教救國的信念,在烽火連天中走出一條文化不斷、弦歌不輟的壯麗長征。雖屢經遷校之艱、顛沛之苦,同濟始終未忘“教育興邦”之重任,“工以強兵,醫以援戰,發展教育,培育棟梁,服務社會,強健祖國”,為抗戰勝利挺起了一道不屈的精神脊梁。新中國成立后,同濟人又將滿腔熱血投入到了國家建設和科教事業的發展中。從中國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跨度斜拉橋南浦大橋,到被譽為“工程界的珠峰”的港珠澳大橋;從我國首輛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一號”,到全球最快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從中國海區首個國際大洋鉆探計劃航次,到全球首例人類自體肺干細胞移植再生——在一項項重大工程、一次次技術突破、一場場科學遠征中,處處閃耀著同濟人挺膺擔當、矢志報國的身影。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置身智能時代的澎湃洪流,我們更需冷靜思考“為何創新”“為誰創新”這一根本命題。唯有如此,創新才能獲得更為深厚的力量、更為崇高的意義。希望你們堅持科技向善,弘揚人文精神,堅守倫理底線,讓人工智能真正服務于人類福祉、社會公正與可持續發展,讓科技創新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希望你們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努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引領智能時代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邁進。
同學們,智能時代的嶄新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充滿了無限可能,也蘊含著深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站在同濟這個新的起點,你們不僅是知識的求索者,更將成為未來的塑造者。作為新同濟人,希望你們傳承同濟精神,以“同濟天下”的胸懷,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在智能時代的星辰大海中乘風破浪,成為引領未來、造福人類的卓越創新者,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你們的青春力量!
謝謝大家!
|
關于同濟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