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薪傳杜甫川:新時代開拓“新南泥灣”︱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姜瀾院士在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4日 來源:北京理工大學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來賓們:
今天,我們共同見證13600余名新生開啟人生新篇章。我代表學校黨委書記張軍院士和全校師生員工向新北理工人表示熱烈的歡迎!向你們的父母師長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九三閱兵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抗戰精神,不僅閃耀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也鐫刻在延安時期的科教實踐中。85年前,抗戰正值最艱難的相持階段,陜甘寧邊區物資奇缺。毛澤東同志描述當時,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1940年,極端困難之際,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在延安杜甫川創辦了我校前身——自然科學院,開學時,師生員工僅100余人。黑板奇缺、粉筆奇缺、教材奇缺、紙張奇缺。在極端艱苦中,杜甫川成為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學府的起點,點燃了黨的自然科學高等教育的火種。
自然科學院存續五年期間,共有65名專任教師、不到500名學生先后在此工作和學習,他們絕大多數成為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干力量,包括3位黨和國家領導人、9位院士、5位將軍、37位省部級領導等。書寫了人才輩出的奇跡、科教報國的奇跡:
他們改進制鹽技術,解決了軍民財政的難題;
他們研制高精度日晷,解決了軍民計時的難題;
他們勘察南泥灣,解決了軍民糧食的難題;
他們創制馬蘭紙,解決了軍民用紙的難題;
他們研制TNT炸藥,解決了武器落后的難題;
他們攻克鈔票紙技術,解決了金融獨立的難題;
他們設計中央大禮堂,解決了黨中央辦公場所的難題。
是什么樣的精神支撐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他們書寫了如此眾多、如此輝煌的科教報國奇跡?
是自然科學院的精神:
家國為先、赤誠奉獻的報國精神;
實事求是、求真探索的科學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集智攻堅、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
延安杜甫川鍛造了北理工的底色,為一代代北理工人標定了奮斗的坐標。歷史不僅明志,更照亮未來。在此,我想與同學們共勉三點:
賡續根脈:以信仰之光,照亮報國之路;
求是創新:以科學之尺,丈量真理之路;
眾志成城:以開拓之志,勇闖未來之路。
一、賡續根脈:以信仰之光,照亮報國之路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陳康白博士決定放棄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工作和自己心愛的實驗室,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采購儀器書籍,啟程回國。途中屢經磨難,行李盡失,輾轉到達延安后,和那些“不能走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愛國青年一起,投身于抗戰建國事業。
1940年,邊區陰雨不斷,鹽堆被沖, “鹽荒”導致民生困頓、財政危機。時任自然科學院副院長陳康白帶領教師華壽俊、陳寶誠徒步定邊鹽池,親手挖井勘察,發現在地面下二三尺便是含鹽的黑泥巖板,再往下則是極高濃度的鹽鹵“黑水”。沒有機械,就用吊桶;沒有經驗,就反復試驗。他們在沙地上用野草筑成田埂,建起一塊塊鹽田,總結出“一天灌水、兩天成鹽、六天循環”的科學流程,鹽產量提升超5倍,連年創歷史新高。1943年,鹽稅占邊區財政總收入41.3%,成為支撐抗戰的經濟脊梁。
從哥廷根的明亮實驗室到延安的昏暗窯洞,陳康白舍棄的是個人的安逸,擁抱的是民族的危難。那一粒粒由他親手指導曬出的鹽粒,如同赤誠的愛國心,在歷史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照亮一代代北理工人的燈塔。他們是北理工的根脈,你們是北理工的未來。希望你們以報國為志,讓青春與祖國同頻共振,讓理想與時代同向同行。
二、求是創新:以科學之尺,丈量真理之路
1940年的延安,缺乏精準計時器,機關、部隊常因時間不統一而效率低下。自然科學院教師江天成、孫桐帶領學生們,主動挑起了制作高精度日晷的重任。沒有精密儀器,沒有現成圖紙,他們靠雙眼一遍遍觀測日影的移動軌跡,靠筆尖一筆筆繪制計算曲線,靠雙手一點點刻下石盤的刻度。晷盤常?虊,實驗一次次報廢,他們在杜甫川的窯洞旁,反復修正、日夜推算,數十次試驗、上百次觀測之后,終于將誤差控制在2分鐘以內!建立起邊區的第一套 “高精度延安時間”。從此,行軍、會議、社會運轉有了統一的時間尺度。
真正的科學殿堂,不在于精致的儀器,而在于求真的信念與執著的探索。邊區日晷,不僅是計時工具,更是一代人用科學精神和堅韌意志雕刻出的“時間紀念碑”。石盤上的刻痕,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一點點打磨出來的科學尺度,也是北理工“實事求是”學風的最初基因。
在人工智能時代,無論你們走多遠,請牢記:真正的科學,始于問題,成于實踐,忠于真理;唯有實事求是,方能行穩致遠。真正的北理工人,能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能在看不清的時候點亮光。愿你們如日晷般堅定,把青春融進時代長河中,用你們的智慧和汗水,接續這份85年以來日益輝煌的歷史接力棒!
三、眾志成城:以開拓之志,勇闖未來之路
1940年,邊區糧食告急,自然科學院生物系主任樂天宇主動請纓,率隊開展生態資源調查。師生們忍饑挨餓、翻山越嶺、穿越河谷,腳磨血泡、臉曬脫皮,用手扒草叢,用眼辨土質,一棵草一棵草地記錄植被。有時夜宿山洞,有時支鍋煮草。47天走遍15個縣,收集了2000余件標本,為陜甘寧開發提供了珍貴的“資源圖譜”。最重要的是,他們發現了藏在延安東南一片無人問津的沼澤荒地:百姓叫它“爛泥洼”,實則是一塊“水草豐美、土壤肥沃”的沃土。向中央報告后,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朱德同志親赴勘察,將其命名為“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由此開啟。三年后,曾經荒蕪的爛泥洼成為“陜北好江南”的南泥灣!
同學們,最偉大的發現,往往來自最艱苦的尋找;最光明的未來,常常起步于最荒蕪的土地。南泥灣的發現,是一群師生用科技報效家國、用雙腳丈量大地、用汗水澆灌希望的成果。
開拓者的榮光,永遠屬于敢于在荒蕪中播種希望、在未知中開辟道路的人。今天,我們同樣面對許多“未知的南泥灣”:也許是理論深水區,也許是科技無人區,也許是技術突圍新戰場。愿你們傳承這份“發現者的勇氣”、這份“開拓者的堅持”,向前走、向下沉、向實干,潛心恒心去開拓屬于你們這一代人的“新南泥灣”!
同學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先輩們用:一顆鹽,見證了科技報國的赤子之心;一塊石,刻下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刻度;一片地,開拓了眾志成城的希望之路。85載風雨兼程,從杜甫川到中關村,從良鄉到唐家灣,從最初的50余個窯洞到今天的萬畝校園,一代代北理工人始終賡續自然科學院的精神。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你們奮斗的地方,就是北理工的未來!
讓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叮囑,接過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接力棒,以杜甫川的信念為帆,以南泥灣的開拓為槳,在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寫下屬于你們、屬于北理工,更屬于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
謝謝大家!
|
關于北京理工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