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在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2日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
|
堅持科學與人文相融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在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華
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尤政
親愛的2025級同學們,敬愛的老師們、來賓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共同迎接新同學的到來!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2025級新同學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悉心培育你們的家長、中學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承擔我校軍訓任務的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的教官們致以誠摯的感謝!
同學們跨越山海,滿懷憧憬,在華科大開啟了人生新篇章;美麗的森林大學也因你們的到來,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我看到,在迎新現場,提前到校的新生志愿者,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軍訓場上,你們揮灑汗水,不僅磨煉了意志、收獲了友誼, 也一起感受著學校的底蘊和精神。我們的學校在新中國的朝陽中誕生,在共和國的旗幟下成長,在改革開放中騰飛,在新時代邁向世界一流,被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秉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學校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傳承“黨旗領航”的紅色基因,持續擦亮“學在華科大”“文化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張名片。“一種底色,三張名片”的辦學特色是學校發展的寶貴財富,也是滋養同學們探索知識、成長成才的豐厚沃土,期待你們在華科大成就更好的自己。
同學們,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學研究不斷向極宏觀、極微觀、極端條件和極綜合交叉領域拓展,持續突破人類認知邊界,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以前所未有的突破改善著人類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科學是立世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兩者共生共榮、 不可分割。我們不僅要有突破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更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確保科技創新始終服務于人類共同福祉。老校長楊叔子院士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在他的倡導下,上世紀90年代,學校在國內理工高校中率先舉起文化素質教育的大旗,明確提出大學教育必須把科學和人文融合起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科學教育將引領同學們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知道“怎么做”,掌握“改變人類生活的工具”,人文教育將告訴大家“應不應該做”,實現人自身的發展。希望你們堅持科學和人文相融,在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滋養下,更好地為人、為學、為事,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在此,我與大家分享三點期待。
堅持科學與人文相融,要崇德修身,砥礪品格。“德者,本也。”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為人第一位的都是崇德修身,要有基本的公民意識和道德品質,恪守誠信、善良、尊重、責任等基本準則。
華科大的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強調人格的完善和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更加突出強調道德素養,尤其重視大德,以大德率小德。這樣的價值導向和氛圍影響著華科大每一位師生。“全國道德模范”崔崑院士是模具鋼研發的專家,他打破國外壟斷,讓我國擁有了自主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崔崑院士一件襯衫穿了三十多年,卻拿出幾乎畢生的積蓄捐款1000多萬元資助學生。他說:“如果國家不培養我,我就什么都沒有。我不是捐,是還,還黨和國家的培育之恩。國家培育了我,我理應用行動去幫助更多人。”崔崑院士用一輩子的奮斗和奉獻,為同學們樹立了崇德向善的榜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希望同學們不斷修身立德,明辨是非曲直,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
堅持科學與人文相融,要求真務實,苦練本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為學就必須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憑借過硬的專業本領推動科研攻關、實現技術突破,才能讓人文理想通過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華科大素來團結奮進,學校從嚴治校、教師嚴謹治學、學生潛心求學。同學們熟知的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測量的物理學基本常數,它的測量難度極大,任何微小的干擾,甚至儀器本身的輕微振動,都會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為測量更精準的G值,我校羅俊院士在年輕的時候,除去吃飯和睡覺,幾乎所有時間都在陰暗潮濕的山洞實驗室度過。他給學生定下了“數據記錄要詳實,不準含糊遺漏;實驗輸入條件要驗證,不準存在假設”等“十要十不準”原則,帶領團隊師生攻堅克難,歷時三十余年測得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寫入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這是中學物理課本上第一次出現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科學成果。羅俊院士曾說,“科學研究貴在堅持做好一件事”,這句話也是他學習科研生涯苦練本領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廣大青年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希望同學們沉下心、俯下身,不怕吃苦、勇于挑戰,立志成為科研領域的專家、具有人文情懷的“大家”。
堅持科學與人文相融,要心系人民,胸懷家國。“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即真正的為事必須扎根于民、造福于世。古往今來,任何科技創新的實踐都離不開時代賦予的舞臺,任何創新者的成長都離不開國家的托舉和民族精神的滋養。科技創新的價值,要在回應國家召喚與人民期盼的擔當中才能真正彰顯。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共進,始終以服務國家發展為己任,是學校70多年崢嶸歲月的主脈。國家和人民所需即學校所向。面對我國醫療健康領域的難題,我校醫學院師生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奮力攻關醫療領域“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大家知道,我國有1200多萬心衰患者等待心臟移植,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董念國教授及其團隊用五年時間,牽頭研制出僅有“礦泉水瓶蓋大小”的全球最小磁懸浮“人工心”,用以輔助或替代心臟功能,為患者等待移植心臟爭取寶貴時間。現在他們完成的心臟移植例數位居全國首位,兒童心臟移植數量更是領跑全球。董念國教授團隊瞄準人民需求,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像這樣的事跡在華科大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共同譜寫了學校頂天立地的奮斗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進步要為人類造福,科技成果要為群眾共享。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希望你們以先輩為楷模,立鴻鵠之志,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擔當為底色,心系人民福祉,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成就一番事業。
同學們,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歷經滄桑巨變的中華民族,正穩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希望你們牢記囑托,傳承“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精神,成長為既有科學素養又有人文涵養,既能胸懷家國、洞察時代,又能扎根實踐、奮發有為的治國棟梁、學術大師、興業之才和強軍之將。
愿你們在華科大茁壯成長,不負偉大時代、不負青春韶華、不負人民重托,勇擔使命、砥礪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征程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
|
關于華中科技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