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家國礪學 為天下創新︱胡俊校長寄語電子科技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日 來源:電子科技大學 |
|
9月1日,電子科技大學在清水河校區體育館舉行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共同迎接5359名新成電人。校長胡俊以“為家國礪學,為天下創新”為題,講述了成電“肩負重任、矢志創新、追求卓越”的光榮使命,更飽含了對各位新同學的殷切囑托。希望同學們能夠把“小我”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大我”征程中,以報國強國的大志向錨定人生航向,以挺膺擔當的奮斗姿態勇毅前行。
為家國礪學 為天下創新——在2025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校長 胡俊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隆重舉行2025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共同迎接5359名本科新生的到來。在此,請允許我代表學校,代表曹萍書記,對同學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向培養你們成長成才的家長和老師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感謝你們選擇學校作為新的起點。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的人生就翻開了新的一頁,你們已經成為了一名成電人。在這所“中國最美銀杏大學”,你們將見到春櫻的絢爛、夏楹的蔥郁、秋葉的靜美、冬杉的堅韌。他們將陪你們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和你們一起演繹青春的故事。當然,你們也會深深地被打上成電的印記。
大家要知道,成電是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簡稱。這是一個非常響亮、令人自豪的校名。這種自豪來源于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托付和信任,來源于“黨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發”的堅毅,來源于“國家有需要,成電有行動”的責任。這是我們成電始終堅守的初心,是一代代成電人矢志不渝的使命、薪火相傳的擔當!
成電是一所肩負重任的大學。成電誕生于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建立的我國第一所無線電大學。在1956年的首屆開學典禮上,吳立人老校長說:“我們創辦這所學校,是為了給國家培養出更多的無線電方面的人才,解決我國科學技術方面落后的矛盾。”建校近70年來,每一位成電人堅持把小我融入大我,主動扛起國家賦予的使命,為我國陸、海、空、天系列裝備提供了云層中的“隱身衣”、電波中的“千里眼”、對抗中的“殺手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為黨分憂、為國擔責”的錚錚誓言。
成電是一所矢志創新的大學。從國內第一臺全電子交換機、第一套光纖通信系統、第一代彩色電視制式標準,到開啟功率器件全球新里程碑、引領太赫茲技術前沿新發展、電磁輻射控制材料突破“卡脖子”難題等等,一代代成電人迎難而上、奮勇爭先,在電子信息發展的每一輪浪潮中都挺立潮頭、走在前列,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特別是為民族電子工業的創新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成電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學。從被中央列為全國重點高校,到被確定為七所國防工業院校之一;從“211”“985”,再到現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學校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不斷超越、勇于突破,始終走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陣。26萬優秀畢業生在科技、經濟、國防等各個領域擔當重任,為國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學們,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從百年變局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世界各國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從復興全局來看,強國建設正在加速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國家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你們趕上了這樣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你們也肩負著新的使命和責任。
在此,我提四點期望,與大家共勉。
第一,賡續紅色血脈,永葆家國情懷。成電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振興民族電子工業、服務國家科技發展。當時,一批有志青年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共同使命才來到成電。林為干院士就是其中的代表。林為干的二哥是著名革命家林基路。1942年,林基路與毛澤民、陳潭秋一起被殺害于新疆,被稱為“新疆三烈士”。由于受到二哥的影響,林為干早在青少年時期就樹立了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他15歲考取清華大學,26歲赴美留學,師從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和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溫納里教授,195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位。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他積極聯絡其他留美學生,沖破重重阻撓,終于返回祖國。1957年,當接到組建成電的通知時,他立即離開廣州,來到成都。今天,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在校園里依然可以看見林院士的塑像,學校還設置了“林為干班”,目的就是要把林院士“對黨忠誠、科技報國、潛心向學、奮發有為”的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們成電人融入血脈的堅定信仰,是扎根心底的家國情懷,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第二,開闊國際視野,拓展世界眼光。我們正處在一個深度互聯、高度互鑒的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愈發依靠跨國界的協同與合作。學校建校之初,就匯聚了一批國際知名的優秀專家學者,有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張煦、童凱、馮秉銓、陳俊雷教授,有畢業于康奈爾大學的陳茂康、顧德仁教授等等。除此之外,還有羅金斯基、列別捷夫等多位蘇聯專家來校工作。今天,成電已經擁有了包括兩院院士、海外發達國家院士等在內的全職高層次人才400余位,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所大學、科研機構、領軍企業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我校生命學院外籍教授裴德樂還獲得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回信,肯定其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所做的貢獻。我們相信,唯有擁抱世界,才能走向未來。新一代成電人不僅要理解中國國情,也要具備與世界對話和合作的能力。愿你們在成電的歲月里,不斷拓展認知邊界、主動融入世界發展,成長為扎根中國大地、兼具全球視野的領軍型人才。
第三,培養跨學科思維,提升數智素養。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未來的重大創新與科技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協同發力,而數智素養則成為其中的關鍵驅動力。今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我校校友彭志輝作為青年創新人才作了專門匯報。彭志輝本科就讀于生命學院,碩士就讀于信通學院,是跨學科的優秀典型。畢業后,他先是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后又創立智元機器人公司,投身具身智能這一國際科技競爭的熱點領域。他的智元機器人公司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斬獲最高榮譽,引起廣泛關注,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具身智能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他也因此獲得了“2025年度AI人物”。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不僅要學好專業課程,也要培養跨越學科邊界、整合多元知識的能力,培養運用數智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既能深耕一域、又可貫通多維。唯有如此,才能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駕馭變革、引領創新。
第四,涵育人文精神,守護心靈之美。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是人成長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重要驅動力。學校很多老專家、老教授不僅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比如,我們的老校長顧德仁教授,是學校信號、電路與系統學科創始人,也是我國第一批從事電視技術研究的專家,他獲得了國家多項表彰。但同時,他還深諳傳統文化,喜歡古典音樂,熟稔攝影藝術。他在美國留學期間拍攝的照片,曾獲得康奈爾大學的攝影獎。他深厚的人文素養也為科研工作提供了助力。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是相互滲透、彼此成就的。同學們在積極追求科技創新的同時,也要培養人文精神,要保持對文明的思考、對社會的關懷、對生命的敬重,讓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相互交織,既要探索宇宙的邊界,也要守護心靈的光芒。
同學們,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這段即將開啟的大學時光,既是實現自我的廣闊舞臺,更是通往未來的重要起點。希望你們在成電的沃土上,賡續紅色血脈、拓展世界眼光、培養跨學科思維、提升數智素養、涵育人文精神,成長為一名“求實求真”的學子、“大氣大為”的青年,去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最后,祝大家學有所成,未來可期!謝謝!
|
關于電子科技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