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乘風破浪,勇毅前行,在多元的校園綻放多彩的人生︱賈文鍵校長在北京外國語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日 來源:北京外國語大學 |
|
乘風破浪,勇毅前行,在多元的校園綻放多彩的人生
——在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校長、黨委副書記 賈文鍵
尊敬的格魯吉亞駐華大使巴拉達·卡嵐達澤閣下,尊敬的各位嘉賓,親愛的宇豪校友,同事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迎來了2025級3917名新同學。
請允許我代表王定華書記和全體教職員工,向新同學們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Welcome to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同時,向家長朋友們致以親切的問候和誠摯的謝意,感謝你們對北外的信任!
為了讓同學們在2025級這個新的群體中定位自己,我想用一組數據向大家描繪一下新生群體的多彩面貌。
在3917名新同學當中,中國同學有3247名,占83%,來自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有同學來自距離北京3950公里的新疆喀什岳普湖縣,最近的同學家庭住址是距離學校不到3公里海淀街道,有27名同學來自香港、澳門和臺灣。
從年齡跨度來看,今年新生中年齡最小的還有3個月才滿17歲,最年長的是3位70后的博士生同學。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lifelong learning, 不早,也不晚。
在這3247名中國同學中,有本科生1566名,碩士生1437名,博士生244名。大家看,碩士生1437名和博士生244名加起來是1681名,比本科生同學1566名多出了115名。數字生動地反映了學校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的進程。本科金字招牌光彩依舊,研究生教育綻放新彩,這就是飛速發展的北外,永遠青春的北外,你們擁抱的北外!
我要特別說明的是,有777名研究生同學實現了跨學科升學,占所有研究生新生的46%;6名博士同學實現了本、碩、博在三個不同學科領域的探索,展現了跨學科復合發展的人生成長路徑。
我們特別高興地看到,在3917名新同學中,有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670名國際學生,占17%。山河萬里來相聚,在阿拉伯諺語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求知,哪怕遠至中國。”歡迎你們的到來,謝謝你們選擇北外!Join Beiwai, go global!
以上這些數據勾勒出大家成長的多元路徑,數據背后是一個個有趣而獨特的靈魂。你們帶著各自的故事、夢想與期待向北外奔赴而來,踏入了這座培養了眾多優秀校友的學府,關于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校園生活,作為老師、作為前輩,作為1985年來北外讀本科、1989年又開始讀碩士的老學長,我想結合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和同學們做簡要交流。
給本科生的寄語
首先給親愛的本科生同學們說三句話。
(一)要奮發學習、深耕專業
大家肯定聽說過“10000小時定律”,就是說,如果要掌握高度復雜的技能和知識體系,通常需要10000個小時的學習訓練。咱們按照每天學習8個小時,每年學習300天來算,就是4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就是大家四年的本科學制。
扎實的專業基礎是通過每一個小時的課堂活動、每一天的自主學習、每一年的循序進步來奠定的,學習沒有捷徑,努力才使未來可期。《圍爐夜話》有云:“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一吃飯本領。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專業本領是大家立足人生、干事創業、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最重要的依托。
(二)要通識達觀、讀懂世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變局,亂云飛渡,多彩多姿。注重通識是我們洞察時代發展的瞭望鏡。從文史哲涵養人文底蘊,到跨學科課程培養系統思維,這些積累會讓你們在專業深耕時更有格局。學校舉辦的大講堂、工作坊、講座論壇、各類文化節等豐富的活動,能讓我們的視野更顯寬度,認知更具深度,情懷更有溫度。
(三)要勇于探索、向陽而生
大學是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社會平臺,提供多元可能是它區別于許多其他社會機構的特點。同學們不必拘泥于尋找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面對專業分流、發展方向的選擇時,既要傾聽老師的建議、師兄師姐的分享,更要遵從內心的熱愛與追求。別怕試錯,每一次探索都是成長。要保持好奇與堅韌,在不斷選擇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賽道。
為了迎接大家的到來,在7、8月份暑假期間,學校在東院和西院新安置了11臺自助售貨機、12臺自助咖啡機。我在自助售貨機通過人臉識別買的第一份賣品是鹽焗雞蛋,因為袋子上寫著7個字:“一顆有理想的蛋”。
給碩士研究生的寄語
接下來,給碩士生同學們說三句話。
(一)把握時代,錨定前行方向
研究生都有更加具體的專業方向。聚焦專業學習,不是走向變窄的賽道,而是踏上走向世界的“寬橋梁”。北外始終和國家對外開放、國際傳播、全球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時代需求緊密相連,這正是你們的獨特優勢。
有機會不妨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學校智庫平臺的各種活動,當專業能力對接時代需求,成長的方向自然清晰,慢慢你們會找到“我能為社會、為世界做什么”的前行答案。
(二)提升能力,夯實成長根基
無論你是學習語言文學、國際政治,還是新聞傳播、國際商務,碩士階段是你們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的好時機。
強化優勢、彌補短板、發現新的興趣點,讓自己從“精通一門專業”變成“能用理論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多面手,這樣的核心競爭力,走到哪里都底氣十足。
(三)注重實踐,錘煉實干本領
實踐是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提升能力的大課堂。可以選擇參加海外實習實踐,在跨文化溝通中積累經驗;可以選擇參與國際志愿服務,感受語言文化在全球協作中的力量;也可以和導師密切合作,不僅掌握學術論文的撰寫,而且學會把學術論文轉化為政策建議、把研究成果變成提案報告。
每一次實習、實踐、實戰積累的經驗,都是未來職場最硬的“敲門磚”。
給博士研究生的寄語
接下來給博士生同學們說幾句話。
當你們踏入北外的校門,便已站在人文研究與全球視野交匯的新起點,有三句話送給你們:
(一)以人文為炬,照見文明互鑒脈絡
在技術主導的時代,人文研究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北外始終扎根中國大地、服務人類福祉,從西三環北路走向“一帶一路”,從魏公村走向地球村,深耕全球語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的沃土,不斷成就你們獨特的學術基因。
那些曾被誤解為“虛學問”的文科探索,正通過你們的心與筆,解答著文明互鑒的時代命題,從語言政策到文化傳播,從教育公平到全球治理,你們的研究正在為真實世界寫下生動注腳。
(二)以篤行為徑,拓展學術國際視野
學術探索不必是孤島之旅,北外已為你們的“冷板凳”搭建好了“熱舞臺”:在理論海洋中溯源,在海外田野調查中求證,在國際學術論壇中思辨。“行走世界”是北外的育人初心,期待你們帶著問題走向世界,讓異國的煙火氣滋養理論思考,讓田野的真實故事豐富學術表達,在洞察與叩問中讓研究扎根現實、照見本質。
(三)以自信為翼,飛向無垠的星辰大海
北外想要賦予你們的,不僅是扎實的學術功底,更是跨界前行的底氣。家國情懷鑄魂,全球視野拓界,專業本領立身,讓你們既能在書本文獻中深耕,也能在時代大潮中破浪。用人文智慧洞察世界的能力,正是未來最珍貴的競爭力。
給留學生的寄語
親愛的同學們,上面的話不只是給中國同學說的,也是給留學生同學們說的,是給所有同學說的。在北外的校園里,老師們不會根據大家的國籍而區別對待,你們都是北外的學子,你們選擇了北外,老師們都一樣關心和培養你們。但我還是想對留學生同學們說幾句特別的寄語。
你們跨越山海而來,為北外的校園注入了多元文明的鮮活力量。孔子有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想,這句話用現代漢語詮釋很可能是:“今天看到這么多留學生同學們,我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真想把你們的照片立刻分享到朋友圈!”
來北外的國際留學生早期多以研學中文為目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同學們來到北外攻讀國際商務、國際關系等專業的學位。這一趨勢生動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對全球復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北外以卓越的多語種教學和跨學科體系,為你們架設了聯通家鄉和中國的橋梁。我相信,你們將和中國同學共同見證并參與中國的快速發展,體驗一個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的國家。期待你們將在北外所學、京城所見、中國所感作為認知中國社會的重要窗口,與中國社會深度互動,實現從“單向學習”到“雙向賦能”的跨越,以致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為己任,書寫人生的無限可能!
親愛的同學們,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從本科的扎根生長,到碩士的蓄力突破,再到博士的深耕開拓,直至留學他國的文明互鑒——你們在北外的每一步,都在時間的土壤中埋下向上生長的種子,成長的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讓我們懷著對人類文明的熱愛和尊敬,在AI重構信息邊界的時代,保持接納多元文明的開放心態和博大胸懷,在知識爆炸的浪潮中堅定前行的坐標。“兼容并蓄,博學篤行”,校訓所昭示,便是北外之回答。
同學們!新學期帷幕已啟,你們在北外的學術海洋中即將啟程揚帆。祝愿你們,期待你們以語言為舟,以思想為槳,乘風破浪,勇毅前行,在多元的校園綻放多彩的人生。老師們將與你們同行!
謝謝大家!Thank you all!
|
關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