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理潤匠心,筑夢未來︱校長朱新遠在上海理工大學2025屆學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6月18日 來源:上海理工大學 |
|
親愛的2025屆畢業生同學們,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和來賓:
大家好!
黃浦江畔,夏木蔥蘢;湛恩道旁,意氣風發。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六月,我們相聚在這片承載著榮耀與夢想的土地上,隆重舉行上海理工大學2025屆學生畢業典禮。此刻的校園,既有湛恩紀念館訴說的家國擔當,又有滬江國際文化園展現的開放胸懷,更有思晏堂紅墻綠樹邊鐫刻的每一位同學的青春記憶。在此,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向圓滿完成學業的2025屆畢業生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同時,也向一路陪伴你們成長的親人和師長們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物換星移幾度秋。當你們帶著憧憬踏入上理那天起,你們就與學校同頻共振。你們在上理求學的這幾年,正值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世界格局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你們是時代的“沖浪者”,敏銳感知著人工智能浪潮與產業變革交織激蕩的時代脈動;你們是學校錨定“雙一流”目標奮力攀登的“同行者”,在科研項目中挑燈夜戰,在學科競賽中為校爭光,在校園治理中建言獻策;你們亦是這座百年學府煥發新活力的“親歷者”,見證了勤業樓、新三教、新操場、體育健身中心投入使用,感受著校園更新帶來的新氣象。這些都是你們與學校共同譜寫的華章!
站在人生新的起點,作為校長,我不僅為大家今日的學有所成而感到驕傲,更對大家即將奔赴的星辰大海充滿無限期許!臨別依依,我謹以“匠心”為鑰,與大家共勉未來之路。
一、理潤匠心,在于精益求精的執著追求“大匠運斤成風,梓慶削木為鐻。”“匠心”是在精益求精中臻于至善。上海理工大學自建校之初,便深植“實業救國”、“工業報國”的基因,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的黃埔軍校”,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的人才。對精進技藝的極致追求,早已融入上理人的血脈。
這份追求,是科研巔峰的執著探索。顧敏院士研究團隊的成像技術定位精度達2.6納米,這個精度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三萬分之一,同時時間分辨率達每秒5000幀,為腦科學研究開辟了新路徑。這是對“匠心”的生動詮釋。
這份追求,是求學路上的深刻烙印。無論是優化國產大飛機零部件性能,鑄就大國重器精度;還是設計普惠型醫療檢測設備,守護生命健康溫度;亦或是開發低碳建筑新材料,貢獻綠色發展力量。在課題攻關中,為了一個實驗數據反復驗證,不容許出現毫厘的偏差;在論文撰寫時,字斟句酌反復推敲。這份“匠心”在點滴中孕育,鍛造了你們嚴謹的求學態度和扎實的專業功底。
這份追求,是競賽場上的無限榮光。就在前天,我們欣喜地見證了我校土方車橄欖球隊勇奪2025第十三屆NFL(國家橄欖球聯盟)大學碗全國總決賽冠軍,他們在賽場上的每一次精準傳球、每一次頑強防守,同樣留下了“匠心”的青春印記。
同學們,“匠心”并非天賦,而是久久為功的堅守。無論未來身處何方,請記住: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讓精益求精成為人生信條,以“毫厘之功”鑄就屬于你們的“硬核”未來!
二、理潤匠心,在于勇于創新的銳意突破“匠心”絕非墨守成規的枷鎖,而是勇于開創新局的鋒芒。當今世界,科技革命風起云涌,產業變革一日千里。唯有將深厚積累化為澎湃的創新動能,方能打開局面、贏得未來。
這份突破,是交叉融合的創新航向。建設創新型國家為你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未來的創新早已不再是單兵突進,而是“學科交叉成網、技術融合成勢”的系統工程。莊松林院士團隊的AI+光學熒光技術,實現顛覆式熒光成像,將腫瘤切片檢測時間縮短至4分鐘,助力臨床精準診斷。學校推動的“醫工交叉”“文理融合”,正是為你們鋪設的創新航道。
這份突破,是智慧綻放的創新碩果。我校本科畢業生王正杰等的項目《微立方-世界首創全環境智能感知消殺裝備引領者》在第十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榮獲金獎,團隊研發的全環境智能感知消殺裝備,集采集、檢測、消殺于一體,適用于機場、醫院、災后防疫等場景,為保障國家公共衛生安全貢獻了上理學子的智慧與力量。
這份突破,是開創未來的創新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我校管理學院2016屆校友、酷愛科技創始人張佳維創立的“行業級AI智能體平臺”,解決方案已落地多國,釋放中國AI的“新質生產力”。他感言:“母校上海理工大學的工程底色、創新氛圍和跨學科培養,讓我養成了技術開發的應用視角和開放協作的習慣。”這正是“匠心”的創新之光。
同學們,未來屬于敢于探索“無人區”、勇闖“卡脖子”關卡的人。無論深耕哪個領域,請務必打破知識藩籬,以跨界融合的系統思維,擁抱AI作為思維伙伴和效率工具。在國家新時代建設的宏大敘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用創新成果服務社會、造福人民,讓“匠心”在創新中不斷升華!
三、理潤匠心,在于家國情懷的深厚根基“匠心”源于初心,歸于擔當,其深處始終躍動的是家國情懷。學校的發展始終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緊緊相連,一代代上理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這份情懷,是扎根基層的默默耕耘。能動學院校友王俊樂,作為上海市第二批“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投身西藏新能源開發近二十載,參與建立新能源發電廠23座,點亮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這是“匠心”最樸實的表達。
這份情懷,是赤子之心的薪火相傳。竇世學院士、劉化鹍院士先后兩次為學校捐贈共計200萬元,設立“鹍學英才獎勵基金”,用于激勵年輕一代學子自強自立、拼搏奮斗,為實現國家“雙碳”戰略、人類能源可持續發展作貢獻。這是對“匠心”精神傳承的最好闡釋。
這份情懷,是莘莘學子的勇于擔當。未來的工程師們,將來當你們設計算法時,請多一份對公平的考量,讓技術閃耀人性的溫度;即將投身科研的同學,當你們在實驗室追求極限性能時,請多一份對社會倫理的思考;扎根基層的同學們,希望你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請多一份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讓我們以這份深沉的家國情懷為底色,自覺傳承校訓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學們,今天的畢業不是終點,而是大家與母校共同升級啟航,駛向星辰大海的壯闊起點。當你們走出校門,請永遠記住:無論未來走向何方,攀登多高,上海理工大學永遠是你們最堅強的后盾,最溫暖的精神港灣。
愿你們以精益求精之態度打磨自己,以勇于創新的擔當迎接挑戰,以心懷家國的情懷追逐夢想,持“匠心”前行,共筑民族復興的偉大未來!
同學們,明年是上海理工大學建校120周年,期盼大家明年回母校共慶百廿榮光!
衷心祝愿大家前程似錦,一路繁花!謝謝大家!
|
關于上海理工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