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山大學融入“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開啟科技創新與轉化“加速度”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6日 來源:中山大學 |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9月1日在香港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9月13日,央視新聞記者走進中山大學,探訪這一“登頂”背后的高校力量。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產學研處處長李一希表示,中山大學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打通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再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來提煉關鍵問題,重點突出0到1的科技產業創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山大學在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四座城市辦學,具有很好的創新成果積累,也有很好的產業支撐。長期以來,學校注重發揮好綜合性學科優勢,注重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攻關,再到產業化完整創新鏈條,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科技需求,加強校企產學研合作,持續推動高水平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開啟科技創新與轉化“加速度”。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重視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凝練科學問題,推動學科交叉研究,兼顧有組織科研和自由探索,以重大原始創新帶動關鍵核心技術進步,以學科體系革新激活創新潛能,以基礎研究突破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土木工程學院黃林沖教授團隊攻克了復雜環境下圍巖分區裂化難題,開發了“一種深部巖體分區裂化監測裝置和方法”,可提前預警可能出現的局部大變形或者分區劣化圍巖,該技術已在廣州地鐵、深圳地鐵等項目成功實施,獲得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銀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團隊破解了EB病毒感染上皮細胞及B細胞的機制,有關疫苗企業投入超1億元受讓該科技成果,聯合研發EB病毒預防性疫苗,有望實現鼻咽癌等的有效防治。
加強有組織科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統籌整合校內學科、人才、平臺資源,打破院系、學科壁壘,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科研團隊。建立健全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優化項目申報、資源分配、成果轉化流程。注重團隊協作成果與實際應用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文化氛圍,著力提升高校的整體科研創新能力。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協同合作,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學?萍汲晒D化效能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總額超20億元。僅2024年,學校轉化科技成果數量達到888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29.7%。
強化頂層設計,優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以“理順轉化渠道”為關鍵、以“激發轉化活力”為核心,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等制度,推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激發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完善激勵與評價體系,將成果轉化成效納入科研考核,營造鼓勵轉化的校園氛圍,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學校將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校企科技合作新模式,不斷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
關于中山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