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復旦大學學子在全國12項學科競賽中再創佳績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6日 來源:復旦大學 |
|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復旦學子在全國多項學科競賽中捷報頻傳,連續取得突破性成績,不斷刷新學校參賽歷史紀錄,展現出卓越的學術實力與競技水平,刷新了賽事“天花板”,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精彩表現!
電子信息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
在8月22日結束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復旦學子表現優異,由黃彥淇、黃奇偉、陳光夢、李旦、孫瓔竑、方雁雁、孔慶生等老師指導的共27組同學參與本次大賽,最終榮獲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4項。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是我國電子與信息類學科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賽事,在復旦大學教務處發布的《高水平學科競賽目錄》中列為A類學科競賽。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參賽隊伍需在四天三夜的時間內,根據題目要求完成從設計、實現到調試的全過程,綜合考查理論應用、技術實現和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素養。
比賽過程中,同學們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與良好的團隊協作,不斷優化方案、改進電路、調試系統。在為期四天的緊張賽程中,大家充分發揮專業所學,勇于創新、精益求精,最終完成了多項功能完善、運行穩定的電子系統設計,充分展現出復旦學子優秀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對科技創新的執著追求。
光電信息實驗教學中心
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
8月19日-22日,第13屆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在浙江大學舉行,復旦大學未來信息創新學院組建的學生代表隊取得佳績。本屆賽事以“光啟智創,逐夢未來”為主題,全國共有343所高校、3290支參賽隊、12156名學生報名參賽。復旦共有張祥朝、馮輝、邱劍、繆健、王施相、黃奇偉、黃彥淇、孔令豹、孫劍、吳翔、糜嵐、童立青、倪剛等老師指導的21支隊伍報名參賽,經過東部區賽和國賽的兩輪激烈角逐,總計獲得全國二等獎3項,全國三等獎2項,東部賽區一等獎7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6項,為歷年來參賽最好成績。
全國大學生光電設計競賽由中國光學學會主辦,旨在促進光電知識普及,加強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創新、團隊合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的培養,提高相關學科人才培養質量。該賽事是國內光電類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示范性學科競賽,被列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內競賽項目名單”。
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教學)
7月20日至24日,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教學)(Chinese Undergraduate Physics Experiment Tournament,簡稱CUPET)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與珠海校區成功舉辦。復旦大學代表隊憑借扎實的實驗能力與出色的臨場發揮,在本次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在綜合性賽題比拼中,謝峻澤與張世范組隊勇奪一等獎,充分體現了其對復雜實驗系統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應對能力。而在基礎性賽題環節中,趙坤揚與鄔懿涵同樣表現不俗,分別獲得二等獎。此次佳績的取得,離不開俞熹、岑剡、樂永康和白翠琴等指導教師的辛勤付出與全程陪伴,也得益于領隊岑剡的統籌安排與專業指導。
全國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研討會 (自制演示實驗儀器評比)
全國高等學校第十七屆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研討會于7月11日—7月14日在山東威海北京交通大學召開,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件(套)自制物理演示實驗儀器參加了展評。復旦大學物理教學實驗中心推薦參評的五套自制物理演示實驗儀器獲得4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
這些獲獎儀器絕大多數由本科生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心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部分教師成員還來自核科學與技術系(王小龍)、微納電子器件與量子計算機研究院(張成)、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車治轅)。儀器從傳統物理基礎實驗的深化,到將前沿學科研究成果轉化為具象化教學資源,極大地拓展了物理演示實驗儀器的廣度與深度。
長期以來,物理學系師生在全國自制物理演示實驗儀器評比(兩年一屆)中屢獲佳績。許多獲獎儀器作品也源自《物理演示實驗拓展》和《基礎物理建模》等實踐課程。
全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CUPT)
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于8月14日—8月19日在內蒙古大學召開,來自全國的68支高校代表隊參加此次競賽。復旦大學代表隊以五輪全勝、總分第四的成績獲得一等獎。其中林博文、曹淇竣、張聿乾還分別獲得第六題、第八題和第十四題最佳賽題研究獎,樂永康老師獲得最佳裁判獎。在此之前,復旦大學代表隊已經獲得上海賽一個特等獎、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以及華東賽特等獎。曹淇竣、林睿菲分別獲得上海賽最佳正方以及最佳女生獎,荊政達獲得華東賽最佳選手。
此賽事源自國際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IYPT),由17道開放性物理問題組成,參賽者需要對這17個課題展開研究,并與其他隊伍進行學術辯論型比賽。
長期以來,物理學系師生在CUPT中屢獲佳績,參賽以來曾五次獲得特等獎,三次獲得一等獎,并于2019年榮獲冠軍。佳績的取得,離不開俞熹、樂永康、蔣最敏、符維娟、姚紅英、蘇衛鋒、婁捷、白翠琴等指導教師的辛勤付出與全程陪伴,也離不開備賽團同學的辛勤付出。
集成電路工藝教學實驗中心
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
8月21日至24日,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落下帷幕。復旦大學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學生表現出色,在集創賽中獲全國一等獎3項(其中企業大獎賽道冠軍1項)、全國二等獎7項、全國三等獎2項,復旦大學榮獲“優秀組織獎”。
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辦,于2017年首次舉辦,自2019年起連續入選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數量數百家,累計為行業輸送高端人才超6.4萬人,成為集成電路領域的“人才孵化器”和“技術風向標。大賽以服務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打造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將行業發展需求融入教學過程,提升在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工程素質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助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第九屆集創賽共吸引7400余支團隊參賽,覆蓋全國517所院校,參賽學生總數達21000人。
計算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大賽
8月22日,經過三個月的激烈角逐,在通過初賽,決賽和決賽答辯的選拔后:由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陳逸嘉,王浩涵,王清怡,鄒暢四名本科生組成的“Compiler_vs_Bugs”隊從151支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大賽編譯系統設計賽編譯系統實現賽道(ARM后端)一等獎,創下復旦大學自2022年參賽以來在該項賽事中的最佳成績。指導老師王曉陽、徐輝被評選為“優秀指導教師”。
由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的任奕聰、周平川和大數據學院的奚宏達三名本科生組成的“鍵值”隊,從362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大賽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賽二等獎。指導老師王曉陽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6名同學在“龍芯杯”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能力培養大賽全國總決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陳龍逸獲個人賽(MIPS賽道)一等獎;王瑞明獲個人賽(MIPS賽道)三等獎;胥昊天、胡子淵、曹奕倫和王俊崴組成的LoongSquad@FDUPPI隊榮獲團隊賽二等獎。指導老師張為華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
生物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
7月20日,歷時三天的“飛域杯”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科學探究類)決賽于煙臺大學圓滿落幕。本次競賽共吸引全國695所高校、2萬余支團隊、8萬余名學生參加,覆蓋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為歷屆賽事規模之最。復旦大學4支參賽隊伍在主會場與來自231所高校的718支隊伍同臺競技,榮獲國家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另有5支在上海市賽區決賽中脫穎而出的隊伍榮獲三等獎。
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CULSC)由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委員會主辦,每年一屆,自2021年納入“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以來,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級大學生科創盛會。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度重視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依托本科生“DreamLab”、“國重云帆”等多層次科研訓練體系,持續為有志于生命科學研究的青年學子提供成長沃土。
材料科學與工程上海市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失效分析賽
8月10日至12日,2025年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失效分析賽總決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復旦大學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學生在比賽中取得佳績,由楊振國、龔嶷指導的4組隊伍共獲得國家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在本科生創新賽賽道,由葛家吳與喬佳璽組隊負責的項目《車規級SiC MOSFET在溫度循環試驗中的失效分析》獲得賽事二等獎。
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失效分析賽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自2016年于復旦大學創辦以來,今年正式納入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的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從“民間自發”的賽事成長為“官方認證”的國賽。比賽每年吸引來自全國包括“雙一流”高校在內的萬余名大學生報名參賽,是目前國內具有較高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機械工程領域學科專業賽事之一,已成為高校學生競賽與教師教學成果展示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本屆賽事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失效分析分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承辦,主題為:失效分析助力產品安全,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大賽設置創新賽、創意賽、能力賽三個賽道。經過前期全國12個分區賽的激烈角逐和遴選,來自122所高校、23家企業的461支參賽隊伍的1679名選手(含指導教師)參加總決賽,規模創歷史新高。
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
全國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設計競賽
7月22日,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設計競賽決賽在西安交通大學落幕。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創新學院參賽團隊表現優異,憑借扎實的科研基礎與卓越的創新能力,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本屆競賽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共設6個獨立賽道,分別為臨床轉化賽、先進技術賽、醫工 AI 賦能賽、“一帶一路”國際賽、創新創業賽、中國生理信號挑戰賽,全方位覆蓋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關鍵領域和前沿方向,為參賽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和展示平臺。競賽吸引了280余所高校、4200余支隊伍、1.5萬余名學生參賽,創歷史新高。經過雙向匿名評審,最終評選出一等獎作品145項,二等獎作品415項,三等獎作品694項。復旦大學的參賽項目共獲獎9項,其中生醫工創新學院占了7項。
此外,在大賽特別籌劃的“十年逐光,醫工領航”育人成果展中,學院在第三屆大賽中的一等獎作品“乳腺超聲圖像分析系統設計”也入選了典型案例。
口腔實驗教學中心
全國大學生醫學創新大賽暨“一帶一路”國際競賽
8月16日至18日,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醫學創新大賽暨2025“一帶一路”國際競賽總決賽在山東大學圓滿落幕。來自10余個國家、201所高校的820支隊伍、4000余名師生、200余名嘉賓與評審專家出席總決賽,賽事規模與參賽人數創歷屆之最。復旦大學口腔醫學院共6支隊伍參加口腔賽道、交叉賽道、國際賽道、基礎臨床賽道角逐,最終斬獲2金3銀1銅,其中1個團隊獲交叉賽道小組第一名入圍冠軍爭奪賽,1個團隊獲最佳學術獎,1個團隊獲最佳團隊合作獎,創歷史最佳成績。
該項賽事是醫學領域水平最高、辦賽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參賽院校最多的醫學學科競賽之一,為高校及學生提供了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競技與交流平臺,于2023年起列入“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分析報告”競賽目錄。本著“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自本屆賽事啟動以來,學院依托“復芏”計劃培育項目團隊,組織專家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的賽前答辯和指導。6月至8月的復賽、決賽階段,多次組織專家開展賽前輔導與演練,從創新點凝練、實驗設計改進、實驗數據完善、答辯技巧提升等多方面開展全過程、全方位強化指導和訓練,全力備戰全國總決賽。
實驗與實踐教學辦公室/ 創新創業學院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
7月11日-13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上海賽區總決賽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經過激烈角逐,復旦大學共有13個項目獲得金獎(本科生團隊5金,研究生團隊8金)。在7月13日下午舉辦的冠軍爭奪賽中,來自基礎醫學院的本科生團隊“‘窺豹’——腦膠質瘤術中關鍵基因快速分型儀器”項目榮獲上海賽區季軍。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由教育部等12個中央部委(教育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鄉村振興局、共青團中央)和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是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規格最高、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強“中國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第一賽”,也是我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
關于復旦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