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京大學牽頭!這一國際聯合體正式成立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4日 來源:南京大學 |
|
2025年9月13日,由南京大學發起的,首屆全球文明數智研究暨“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成立大會在南京大學舉行。“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由南京大學發起,聯合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海德堡大學、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意大利羅馬大學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韓國翰林大學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0余家頂尖高校文明研究相關機構共同組建。該聯合體致力于面對日益交叉和富有全球性的問題情境,打造一個具備共同價值基礎、能夠共享技術平臺與協同研究能力的學術共同體。南京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譚鐵牛在致辭中指出,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南京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牽頭全球的30多家實驗室機構,共同倡導成立“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他表示,當今時代,數字智能技術正深刻改變人文研究的范式與方法,聯合體將更好推動文明對話,加強國際合作,建立跨國界、跨學科的協作機制,打破“數據孤島”和“學術壁壘”,推動數智文明研究的“知識創新”;立足全球實踐,秉持開放包容、辯證批判的態度,探索出更具解釋力與前瞻性的智能時代文明形態學理論體系,推動數智文明研究的“理論創新”;擁抱人工智能和技術變革,拓展研究視野,深化研究層次,推動數智文明研究的“方法創新”。
譚鐵牛期待聯合體成員單位以“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為依托,努力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廣泛凝聚全球文明研究力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文明共生共榮貢獻智慧與力量。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愛丁堡大學教授Melissa Terras高度評價南京大學在數字人文領域的引領作用,及發起“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的重要意義。她指出,人工智能目前處于一個關鍵節點:人工智能從早期的邏輯推理探索,發展到如今依據大數據進行產品分析、數據解讀等復雜任務,已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無處不在。人文社會科學學者關于文化、創造力和社會運作的知識,能教會技術開發者如何構建更公平、更公正的AI系統,消除其內嵌的偏見。她期待與會專家將各自擁有的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應用于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整個人類。
大會開幕式由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云松主持。
大會舉行“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成立儀式。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將圍繞文明的共同數據基礎設施,文明的特性、共性與演進規律,思想、遺產、生態、文化、教育等主題建立研究鏈接,致力于全球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挖掘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層規律,為思考人類如何超越隔閡與沖突、應對共同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大會還舉行了“文明實驗室國際聯合體”學術委員會委員聘任儀式,陳云松和Melissa Terras教授共同擔任主任,來自全球3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受聘為學術委員會委員。
儀式現場,南京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韓國翰林大學等多項國內外合作項目同步簽約、發布,涵蓋文明研究、數字素養教育、數字遺產交互等多個領域的聯合項目。項目將由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牽頭完成。據介紹,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圍繞文明研究“主軸”,重點開展文明遠讀、文明探源、文明傳承、文明熔鑄、文明互鑒研究。其中,文明傳承項目重點聚焦中華古城保護數字圖譜集成、邊疆地域中華古城圖譜、伊儒會通的中華清真寺圖譜等重大工程,為近3000個中華古城進行數字復原和保護區劃定等工作,為全球人類歷史聚落遺產的傳承保護創新方法、探索標準,以數智創新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文明遠讀項目聚焦對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精神譜系進行系統挖掘、結構分析、測量比較的“文化遠讀”,從中華及海外原典中提取并挖掘文明的標志性符號與思想流變時空軌跡,構建跨文明的宏觀文化測量指標體系與知識圖譜。
會上,專家學者圍繞數字人文、人工智能與世界歷史分析、文明研究的數智實踐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在大會主旨發言環節,中國人民大學馮惠玲教授以“連接”為關鍵詞,提出全球文明構建是一個在共生與互鑒的連接中逐步生成的過程。牛津大學Pieter Francois教授介紹了Seshat數據庫的基本情況,提出了利用大語言模型進行史料挖掘,以增強對長時段歷史因果關系分析的能力。北京大學王軍教授介紹了利用智能體技術,協助研究者對文字、圖片史料進行結構化處理,提取語義信息的功能。牛津大學與南京大學教授Dirk Meyer介紹了牛津大學與南京大學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并闡述了人工智能在東西方古典學領域的廣闊前景。愛丁堡大學Melissa Terras教授呼吁為文化遺產打造真正有用的人工智能,強調跨學科共建開放基礎設施,把“AI春天”帶進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工作環境。南京大學陳云松教授介紹了南京大學在文明遠讀、文明探源、文明傳承、文明熔鑄、文明互鑒等五個維度圍繞“文明”研究主軸開展的南大實踐。
下午的“數智文明前沿”主旨報告環節,來自臺灣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香港科技大學等機構的多位專家作報告,聚焦人工智能、人文社科與文明知識共創等議題,進一步拓展了文明研究的全球視野。同期分論壇則圍繞“數字文明基礎設施”“數字人文前沿議題”“數字文化遺產與傳播”等主題展開,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學者參與研討。
來自中國、英國、比利時、韓國等地的近百位專家學者、機構代表參會。
|
關于南京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