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復旦史學百年國際學術論壇開幕,中外學者共議“人類之網”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4日 來源:復旦大學 |
|
9月12日上午,復旦大學歷史學科創建1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正式開幕。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聯合主辦,以“人類之網: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教授仇鹿鳴主持開幕式。
金力代表學校向與會嘉賓表示歡迎,向百年來為復旦史學發展嘔心瀝血、耕耘不輟的歷代學人致以崇高敬意。金力指出,本次論壇既是歷史學科百年學術成就的輝煌展示,更是邁向未來的新起點,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進一步促進學科的交叉和學術的合作,讓復旦成為全球知識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讓學術的薪火在一代代學人手中傳遞、燃燒。
1925年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在民族危難、文明憂患中應運而生。自創立之初,便肩負起探求真理、傳承文明、鑒往知來的使命。從早期周谷城、譚其驤等先生的開創性貢獻,到如今一批批學者在全球視野下的深入探索,復旦史學始終與中國的發展共命運,與世界潮流相激蕩。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人類之網: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以知識、理論、方法創新為指引,重新審視“中國”與“世界”在歷史長河中的互動,意在打破中國史與世界史之藩籬,聚焦跨地域的聯結,直面新技術對史學研究的挑戰。當天上午,第一場主題報告“歷史的空間”拉開帷幕,哈佛大學包弼德(Peter K. Bol)教授、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周尚意教授分別作主題演講。
包弼德教授以《中國歷史中的地理模式》為題作主題分享。他首先對與復旦大學共建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給予了高度肯定,隨后,分別對“自然地理與行政地理的對比”“郡縣制度與封建制度的對比”“中國(中央之國)與夷狄(部落民族)的對比”“中國內部:南北對比”“精英階層的自我觀念:國家精英與地方精英的對比”這五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釋,并在最后通過地理志體例的變化揭示了古代地理書寫從行政地理(Administrative Geographies)到文化地理(Cultural Geographies)這一深刻的范式轉變。
陳春聲教授以施堅雅與客家研究的關系入手,著重論述施堅雅區域體系理論的核心觀點。他以勞倫斯·克利斯曼的“文化崎嶇”理論指出,商品流動不一定遵循施堅雅層級市場體系,且市場存在以族群聯結的可能性。他認為,客家人在地理分布上并不符合施堅雅宏觀區域的劃分標準,并表示從史實中并不能得出客家人聚留山地與遷移的規律。在對區域體系理論與梁肇庭客家敘事的假說進行反思后,陳老師強調,“區域”的界定應與人的活動與認知相聯系,而區域的界鄰地區自成一個區域。此外,現代學術和網絡技術對人群區域認同也存在重要影響。
周尚意教授以《在地理場景中理解歷史》為題作主題報告。她首先指出本項研究意在論證地理場景對理解歷史的重要價值,并對“地理場景”的意涵進行具體介紹,強調它是事件嵌入的多要素集合,是主體意義的有機載體。隨后,她以侯仁之、卡爾·索爾、段義孚三位學者的研究案例,展現他們如何從自然地理條件、文化景觀和地方感的角度,完善地理學與歷史學的對接方法,即探討如何在地理場景中理解歷史,并分別對揭陽、北京、珠海的三個具體案例做分析,總結并展望了用景觀現象學方法開展地理場景分析的可能性。
當天下午,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四川大學霍巍教授圍繞“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作主題報告,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東京大學佐川英治(Eiji Sagawa)教授則聚焦于“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進行分享。
榮新江教授通過文獻、考古與圖像資料,系統闡述了從漢代至明清近兩千年間,絲綢之路在物質與文化層面對古代中國的深遠影響。他指出,張騫通西域打破了中國早期相對孤立的狀態,使中外交流從商品貿易擴展至政治、宗教與文化等多領域。榮教授重點分析了佛教傳入對中國精神世界的影響、粟特人對古代中國物質與宗教方面的貢獻、安史之亂對中外文化交流的阻礙,以及南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影響。他以河西走廊和海上貿易為例,說明無論朝代更迭或政治變動,陸海絲綢之路始終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韌性,中外交流自開通以來雖偶有中斷卻從未徹底斷絕。榮新江強調,絲綢之路對古代中國貢獻重大,諸多影響仍有待深入發掘和研究。
霍巍教授從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出發,勾勒出漢唐時期高原絲綢之路的歷史面貌。通過絲綢、茶葉、金銀器與銅鏡等考古實物,分析了其材質、工藝與紋飾所反映的交通路線與文化內涵,并由此進一步歸納出高原絲路的三條主干路網:西北路網(通向中亞、西亞及南亞)、西南路網(通向南亞尼泊爾、印度)、東南路網(通向緬甸、印度東北部)。他強調,“高原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以堅實的考古與文獻證據表明漢唐絲路向青藏高原的延伸,對深化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姚大力教授圍繞“夏真的存在嗎?”這一問題,從原始漢語起源及龍山文化到商之間的演進展開回答。他指出,漢藏語系于公元前3900年左右自華北中部開始分化,原始漢語人群形成于東部,而藏緬語祖先則向西遷移。商人可能最初非漢語人群,后在擴張中征服并被同化于一支早先存在的漢語人群,從而解釋了龍山至商的文化轉變邏輯。姚大力強調,關鍵不在于確證“夏”的存在,而是以多學科方法重新審視商以前的歷史,推進對華夏文明起源的認識。
佐川英治教授以《十六國北朝史的再思考——以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為視角》為主題進行分享。他指出,隋唐諸多制度并非直承秦漢,而主要起源于魏晉南北朝,其中十六國北朝的歷史變革對東亞世界形成尤為關鍵。他借助“古代晚期”視角,以君主稱號變化揭示該時期多元性:十六國時“天王”與“皇帝”并存,顯示政權對“正統”的不同訴求;北魏時“可汗”逐漸取代“單于”成為游牧世界使用的君主號,太武帝時期的“天子”成為融合皇帝與可汗的稱號。至隋唐,君主被稱以“圣人可汗”或“天可汗”,同時亦自稱“皇帝天可汗”,王權進一步滲入佛教世界。唐朝由此脫離了單一的中國中心觀,成為了所謂的“二元性帝國”中的中華。
本次論壇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科創建100周年志慶活動之一。從9月12日至14日,中外學者將圍繞“歷史中的空間”“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交融”“古典時代的形塑”“從明清江南出發的全球史”“中國思想的古今演變”“近世以來的中國與世界”等7個主題開展21場討論。
|
關于復旦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