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海洋大學在新型海洋生物材料的促慢性創面愈合方面取得新進展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11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海洋藥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島海洋科技中心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功能實驗室韓璐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負載多酚工程化外泌體的導電微針貼片用于糖尿病創面愈合。研究成果以“Conductive
Microneedles Loaded With Polyphenol-Engineered Exosomes
Reshape Diabetic Neurovascular Niches for Chronic Wound
Healing”(負載多酚工程化外泌體的導電微針重塑糖尿病神經血管微環境促進慢性創面愈合)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
慢性糖尿病創面修復是臨床治療面臨的重大難題,其核心病理機制與高糖狀態下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的過度積累密切相關。AGEs通過與受體(RAGE)結合,持續激活活性氧生成系統并放大炎癥信號通路,促進促炎因子大量釋放,由此形成氧化應激與慢性炎癥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這一過程不僅破壞組織微環境穩態,還進一步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和神經再生障礙,顯著抑制血管新生、神經修復及組織再生,最終導致創面愈合延遲。因此,突破糖尿病創面修復困境的關鍵在于有效阻斷AGEs的生成,同時干預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并改善血管神經再生微環境。

圖1 負載多酚工程化外泌體的導電微針通過調節高血糖微環境和神經-血管重塑加速糖尿病傷口愈合
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新型生物-電療法平臺,通過將咖啡酸工程化的海帶(Saccharina japonica)外泌體(CA@Exos)物理吸附到導電瓊脂糖微針針尖中,利用CA@Exos產生的生物信號與導電微針傳遞的電信號協同作用,重塑糖尿病創面的神經-血管微環境。應用于糖尿病傷口后,CA@Exos能抑制AGEs生成、清除活性氧并改善炎癥,同時激活血管生成和神經再生信號通路,增強雪旺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間的串擾。導電微針不僅實現了外泌體的皮膚深層組織遞送,還作為時空可控的生物電支架,通過傳遞電刺激信號以促進外泌體攝取并放大內源性傷口電流。該雙模式策略協同加速血管新生、神經再生與再上皮化,從而加速糖尿病大鼠全層創面愈合。研究團隊將海洋生物來源的外泌體與導電微針有機結合,不僅拓展了海洋活性物質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也展示了生物信號與物理刺激信號協同調控微環境的新思路,為臨床解決糖尿病慢性創面這一重大難題提供了潛在的轉化應用方案。

團隊合影(后排中為韓璐教授)
中國海洋大學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中國海洋大學醫藥學院韓璐教授為唯一通訊作者,醫藥學院博士研究生劉迪為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山東省優秀青年學者自然科學基金、中國海洋大學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基金、中國海洋大學青年英才啟動經費等項目的支持。韓璐教授主要研究針對腫瘤、慢性炎癥等重大疾病治療及組織修復難題,結合藥劑學、材料學和生物醫學工程等交叉學科優勢,構建新型仿生海洋生物材料與藥物遞送系統。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Matter,ACS Nano,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文章鏈接: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507974
|
關于中國海洋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