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辦高校招生“遇冷”?這是為所有高校吹響的哨子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8月21日 來源:西安歐亞學院 |
|
今年招生季,民辦高校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學院征集志愿缺額近百名”、“民辦高校錄取位次大滑坡”、“民辦高校集體爆冷”……一時間,“民辦教育崩塌論”甚囂塵上。民辦高校真如網絡自媒體所說,走向沒落了嗎。
據媒體報導,7月19日,廣東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投檔數據顯示:超半數的民辦高校頗受冷落,總缺額超過2.5萬人,14所高校未招滿。然而,頭部民辦高校延續以往熱度,最低錄取分持續走高。珠海科技學院、廣州新華學院、廣州城市理工學院全都實現了一次性滿檔錄取。其中,珠海科技學院高分段考生明顯增加,其歷史類、物理類的投檔最低分、最低排位均位居廣東民辦高校第一,甚至超過部分公辦院校。
無獨有偶,河南省教育考試院2025年投檔數據顯示,4所民辦院校的12個專業組投檔線超過同層次公辦院校,主要集中在醫學、計算機、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更值得注目的是,新興的優質民辦高校——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學,因其開設專業與市場前沿就業需求緊密相扣而炙手可熱。2025年,該校在廣西本科批次最低投檔線616分,超多所國內雙一流名校。
所謂“民辦高校崩盤”的論調,顯然已經不攻自破。招生市場的“冷”并非民辦高等教育的全行業現象,“遇冷”的是那些同質化嚴重、定位模糊、就業支撐乏力、跟不上時代步伐的高校和專業。民辦高校招生“遇冷”,不是簡單的行業盛衰問題,而是傳遞一種信號:高等教育供需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學生和家長用腳投票,對高校進行一場篩選,無論公辦還是民辦,誰能讓學生獲得更大增值,誰能讓學生畢業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誰就能贏得未來。
高等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獨系統,需要將它納入更大的社會經濟格局來看待。過去30年多年來,中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市場對人才需求強勁,高校又在不停擴招,人才市場兩旺使得高等教育個人投資收益非常客觀,“上大學=好工作”“讀書改變命運”的時代認知深入人心。昔日的招生市場,常籠罩于“文憑崇拜”之下,大學聲譽、公辦體制等身份標簽是學生和家長擇校的核心依據,優先看學校層級(985/211/雙一流/省重點/普通公辦/民辦),以學校綜合聲譽作為主要背書,專業服從調劑是大多考生的必選項。當時有句話叫做“北大的護理專業也是北大。”
美國也經歷過相似的景象,二戰后的黃金時代,大學畢業生收入比高中生多出50%,在有些州,公立學院的學費幾乎免費,且面向全體高高中畢業生開放。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1971)一書中指出,過往社會處于一種過度依賴文憑的狀態,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人們普遍認為擁有高學歷便等同于擁有好工作與高社會地位,但是高技術職位的增長速度比文憑產生的速度慢很多,文憑通脹隨之而來。
我國經濟發展來到新常態,高校畢業生規模長期處于高位,學歷“敲門磚”的稀缺性不再,專業能力、實踐技能與解決問題的本領成為真正的“硬通貨”,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愈發精準化、差異化。就業市場邏輯正深刻重塑招生格局:學生和家長理性計算高等教育的投資收益率,專業前景、就業穩定性、就業質量、發展空間成為考生與家長考量的黃金標準。文憑祛魅之后,就業能力成為終極標尺。現在這句話叫做“北大的護理專業也是護理。”
可能會有這樣的反思,難道人們接受高等教育只為功利嗎。與其說功利,不如說是大學的功能,高等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子系統,既是社會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穩定器,大學不能回避歷史,它的生存合法性絕不是回到“象牙塔”。當就業優先成為個體和國家的戰略,大學就應該為了個人福祉和國家利益作出貢獻。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卡普蘭在《教育的浪費》提到的,“不否認學習本身的價值,但強制且昂貴、與生產脫節的制度化教育是否值得繼續擴張。”
文憑的光環迅速褪色,就業理性正推動著擇校邏輯發生深刻轉變,這對于民辦教育而言,既是不得不承受的轉型陣痛,也是潛藏著突破可能的發展機遇。學生們主動放棄“面子文憑”,轉而選擇能夠切實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的專業和院校,這非但不是教育精神滑坡的證據,反而是市場理性覺醒推動行業質量優化的信號。民辦高校具有先天的市場敏感性,這既是它們的創業基因,也是它們位于高等教育下游的窘境。部分低質量、同質化的民辦高校和專業會被加速淘汰,這并非行業嚴冬,而是市場發揮自主調解功能,擠出泡沫、優化結構、提升整體質量的積極信號。
服務學生就業、服務產業升級、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這些服務能力正在成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新標準,逐漸會與學術共同體的評價比重等量齊觀,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多元化評價標準的作用下,公辦與民辦的身份界限正逐漸模糊,傳統的高校“核心-邊緣”格局也會隨之松動。即便是頂尖名校,若部分專業與產業需求脫節,同樣可能面臨畢業生就業路徑狹窄、社會評價走低、學生無人報考的困境。反觀那些定位清晰、產教融合深化、培養模式特色的普通高校,只要能給學生帶來高就業率、高起薪、好的發展前景,就是為社會和行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就是在為行業企業和整個社會做出貢獻,其招生和就業市場的影響力也會快速攀升。
優質民辦高校恰恰可憑借機制靈活、貼近市場、服務意識強的天然優勢,抓住這一彎道超車的契機,逐步建立起源自行業企業和學生家長的品牌信譽,走“小而美”“專而精”的特色發展之路,聚焦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正是民辦高校實現破局的關鍵方向。
今年的招生季是對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提醒:就業理性正在推動高等教育理性回調,任何脫離社會需求、忽視學生成長、無法提升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學校都將被淘汰,這比新生人口下降、人工浪潮對高等教育體系的沖擊來的都要直接和迅猛。無論公辦和民辦,無論一流和普通,都需要做好準備。
作者簡介:
趙健,西安歐亞學院教育創新研究院副教授、陜西高等教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陳觀玉,西安歐亞學院教育創新研究院研究人員
|
關于西安歐亞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