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東省教育廳等6部門關于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動”的實施意見 |
http://www.taolaoge.com 2025年9月2日 來源:山東省教育廳 |
|
魯教基函〔2025〕47號
各市教育(教體)局,市委網信辦,市科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財政局、大數據局:
為深入貫徹教育強國和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綱要,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國發〔2025〕11號)精神,對標對表《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教辦〔2025〕3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廳函〔2024〕32號)和《山東省“人工智能+教育”實施方案》(魯教數字〔2025〕2號)要求,決定實施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動”,并提出以下意見。
總體目標是:按照“省級系統布局、市域整體規劃、縣域特色實施、學校創新發展”機制分層推進,用3—5年時間,建成一體化課程體系,豐富普適化教學資源,建強專業化師資隊伍,實現常態化教學研究,建立科學化評價制度,形成智慧化教學環境,人工智能教育在全省中小學高質量普及,為培養具備人工智能素養、創新實踐能力、科技倫理意識的未來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一、實施課程體系筑基行動。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好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深入實施《山東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綱要》,系統性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內容,科學提升占比與深度。支持中小學校開發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課程,每所義務教育學校至少提供1個包含人工智能內容的課后服務項目。2025年秋季學期開始,中小學校統籌科學、信息科技、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課時,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1—2年級每學年安排不少于6課時、3—9年級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普通高中將人工智能作為信息技術學科必選內容,實現中小學生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全面普及。制發《山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課程指導綱要》,按照“小學低年級側重感知體驗、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側重理解應用、高中側重創新提升”,增強課程建設和實施能力。組織開發人工智能教育數字教材。
二、實施教學模式革新行動。推進人工智能與全學科深度融合,大力推廣基于任務式、項目式、問題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索開展人機對話式學習,支持自適應學習系統、AI導師應用,打造未來課堂新形態。鼓勵中小學校應用人工智能工具輔助教學設計、學情分析、學業輔導,培育200所左右人工智能應用領航校。加大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AI試驗場”資源使用力度,在山東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設“人工智能教育”專欄,指導中小學校創新性學習轉化,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設單位年均上傳跨學科融合課例不少于6節。在省、市、縣三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單設人工智能教育類別。省級每年認定200項左右人工智能精品課程,形成“基礎+拓展+創新”三級精品課程庫,服務支撐人工智能教育教學。
三、實施師資隊伍支撐行動。從信息科技、科學、數學等學科遴選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支持中小學校通過公開招聘、轉崗培訓等方式充實優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師隊伍。鼓勵中小學校引進高校、科研院所、高技術企業專家作為人工智能兼職教師,定期到校開展講座、指導實踐。統籌開設通識類、學科類人工智能培訓課程,分層次組織中小學校長、教師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訓,2027年底前實現全覆蓋。利用3—5年時間,在中小學培養100名左右省級人工智能卓越教師,2000名左右市、縣(市、區)級人工智能骨干教師,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其中鄉村教師均占一定比例。每個縣(市、區)至少建立2個人工智能名師工作室。研制教師素養數字“畫像”。探索將人工智能素養和貢獻納入教師發展評價體系,激勵教師成長發展。
四、實施教研生態優化行動。依托信息科技課程整合教研力量,設置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教研員。構建“省—市—縣—校”四級數智化教研網絡,建立“線上教研社區+線下工作坊”雙軌機制,開展有組織的人工智能教育教研。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教育規律,系統構建課程、師資、管理、評價等核心體系。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類教研活動中的應用,推行智能診斷、數據循證、人機協同相融合的教研新范式。加強人工智能實踐教學、“AI+AI教育”研究,引導教師、學生借助AI學習人工智能教育。編制中小學教師、學生人工智能必備素養手冊。省級設立人工智能教育教研課題,每年立項50個左右,推動產出一批國家級標志性教研成果。
五、實施設施配置提升行動。修訂《山東省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設施配置要求,明確新建學校配備標準。升級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2025年底前所有中小學校接入全省教育專網,“千兆進校 百兆進班”覆蓋率達到100%。編制《山東省人工智能教育標準化實驗室建設指南》,指導各級各類學校建設符合技術要求、功能特色鮮明的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加強特殊教育學校語音交互、視覺輔助等設施配備。鼓勵對智慧校園進行智能化改造,建設人工智能學習空間,營造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人工智能教育環境。加快建設具備多模態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實踐環境的一體化教學平臺,支持學生開展從基礎認知到創新應用的全周期實踐。建立省級人工智能教育算力資源池,支持師生開展復雜場景下的AI項目實踐。
六、實施資源共建共享行動。加強中小學校教育資源貫通,鼓勵有條件的初中學校與高中學校結對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全面對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資源,支持運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發榜提需求—高校院所和行業企業出方案—專家評議立項目”的“揭榜掛帥制”深化協同,為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開發、師資培養、科普教育等提供支持。積極協調專家資源,采取校外導師制、聘任AI副校長等方式,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人才支撐。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廣泛組織中小學生走進科技館所、園區、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開展研學實踐。深入鏈接家庭教育資源,引導家長通過科普閱讀、家庭“AI實驗室”等方式,提升學生人工智能基礎認知。
七、實施區域協同共進行動。實施薄弱區域(校)幫扶計劃,構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協作—縣域聯盟—校際互助”幫扶機制。省級征集人工智能教育網絡直播資源,常態化開展線上講座,定期組織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活動,舉辦全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展評,引領帶動薄弱區域(校)改進提升。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匯聚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中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設立人工智能教育專家庫,常態化更新并向轄區內中小學校公布;充分發揮國家級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以及省級試點區、試點校引領作用,每年至少開展1次中小學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案例、公開課、工作坊等交流活動,提升典型案例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支持各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加強與行業企業對接聯動,全省布局100個左右區域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驗中心。
八、實施素養評價賦能行動。構建人工智能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結合人工智能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實施效果、技術支持等,對區域、學校人工智能教育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鼓勵學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自我學情診斷,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2026年起,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索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有效路徑,強化“中學生脫穎計劃”、“小院士”培養計劃和各類比賽活動結果運用,組織有潛力的學生參加“齊魯英才計劃”、“齊魯科學營”等,進入高校實驗室參與人工智能科研課題研究實踐。
九、實施應用安全護航行動。全面落實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責任制,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安全管理能力。將人工智能數據安全教育、應用倫理教育作為通識課程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的關系。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等研判,防范師生過度依賴、思維鈍化等風險,增強AI幻覺甄別能力,持續提升基礎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合規性與適切性。選用人工智能產品、服務時,確保在數據使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規。
十、實施組織機制保障行動。省、市、縣三級教育、網信、科協、工業和信息化、財政、大數據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協同聯動研究和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組建山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省級義務教育監測指標體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定期開展人工智能教育質量評價和教學視導。建立健全投入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對農村、薄弱地區給予傾斜支持。及時總結提煉、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做法,營造推動人工智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山東省教育廳 中共山東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大數據局
2025年8月31日
|
關于山東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