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八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成功舉辦——聚焦行業發展共話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 |
http://www.taolaoge.com 2024年5月2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
2024年5月18日,第八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120余所高校的23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參會,會議由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教務處副處長、新傳媒與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吳航行副教授主持。本屆會議由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聯合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以及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旨在通過深度交流研討,透視在新技術驅動媒體創新的背景之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如何與行業實現同頻共振,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引領行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傳媒人才。
會上,首先以宣傳片的形式介紹了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并回顧了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一路走來的八年辦會歷程。接著由主辦方代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院長汪仁和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李海濤分別致辭,并由承辦方代表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李文教授介紹學院發展建設情況。

(圖一)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院長汪仁致辭

(圖二)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李海濤致辭

(圖三)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院長李文

(圖四)會議現場
主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喻國明教授作了題為《生成式AI浪潮下的傳播革命與媒介生態》的主旨演講。

(圖五)喻國明教授發言
他認為我們正處在從工業文明時代向數字文明時代過渡的深刻轉型期,生成式AI越來越以系統化的方式和生態級意義上的重構在破壞舊世界、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從人工智能三個發展演進階段來看,ChatGPT以一種無界的方式實現了語義世界的價值構建與產品生成,全面融入人類實踐領域,且具有去邊界、場景性、交互性和參與性等顯著的特征。文生視頻的智能大模型Sora完成了對于物理世界的系統模擬和場景構造。Sora作為場景媒介,構筑了一個與人類生活在認知感覺上完全一致的真實場景,并且這一場景由于加入了時間的因素,在不考慮算力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實現向前的推移和向后的延展,在時間上具有生長性。這些特點使得Sora實現了人工智能升維的突破。從ChatGPT到Sora,生成式AI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不僅如此,生成式AI也是對于人的又一次重大的賦能賦權,“新常人政治”將會成為數字文明時代社會治理的基本特征。因此,面對生成式AI下的認知競爭與傳播新生態,我們需要“換賽道”、“換場景”、“換引擎”、“換模式”、“換手段”、“換平臺”,還需要關注未來傳播中傳播觸達、信息粘性、內容解碼、品牌認同四個關鍵節點。因此,他認為,未來的新聞傳播學科重構面臨三個關鍵性課題,包括行為傳播學、游戲是承擔未來社會主流傳播的“升維媒介”以及認知競爭。
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李明德教授分享了《新聞傳播學科創新發展的三個機遇》的主題報告。

(圖六)李明德教授發言
他以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為例,指出新聞傳播學科首先面臨跨學科發展的機遇。跨學科交叉融合特別是文理工的交叉融合,涉及不同的學科門類和學科標準、體制機制、成果認定與考核等問題,如何真正讓學科交叉迸出新的火花,還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他進一步指出,任何的跨學科,都要從自身學科發展立場出發。比如,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與人民網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傳播內容智能理解方面的研究,數學與統計學院與南方報業集團有大數據媒介分析方面的合作。其次,新聞傳播學科還面臨智能技術驅動發展的機遇,他認為未來的傳媒業,人機協作是大勢所趨,AIGC技術與媒體從業者深度協作,各自發揮所長,才能產生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最優解。新技術成為一種嵌入性的力量,深刻地改變了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直接推動了新聞傳播學科的跨學科互動。最后,新聞傳播學科面臨重新架構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機遇。他認為智能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人才應當具備三大能力:第一,媒體社會責任能力,即價值判斷能力;第二,核心業務能力,即事實核查與整合能力、數據分析與使用能力;第三,“隱性能力”,即情境內涵的認知能力。
《傳媒》雜志社長、主編楊馳原編審作了題為《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的影響與未來發展》的報告。

(圖七)楊馳原編審發言
他從人工智能在傳媒界的應用、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的影響、人工智能未來發展展望三個方面入手來進行深入分析闡述。他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正日益嵌入傳媒行業之中,在采編播發等各個環節得到廣泛應用,促使融媒體向智媒體升級。其次,人工智能對傳媒教育,如教學、寫作、就業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人工智能這種顛覆性技術的來臨,我們要直面面對,敞開懷抱,積極應對。最后,他對人工智能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治理將是全球性重大課題,中國在這方面將發揮巨大作用。人工智能目前創造的一切奇跡皆為序曲,更強大、更驚人的人工智能正在向我們走來。他接著講到,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發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展現了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未來Sora的進化將顛覆性地改變傳媒業。
武漢工程大學張志(秋葉)副教授分享了主題為《新媒體課程AI教學實踐案例分享》的報告。

(圖八)張志(秋葉)副教授發言
他認為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各高校應該順勢而為,在教學課堂上開展AI+。他通過刨析課堂中已經讓學生們通過AI所作的作業案例,演示高校如何將AI大模型引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他認為AI時代的教學第一課,是要系統培訓學生理解提示詞,學會訓練提示詞,掌握和智能機器的對話能力。除此,他認為AI可以解放老師的生產力,當使用AI的時候要給出明確精準的提示詞,還可以通過創建AI助手來快速反復調用寫好的提示詞,以及當提示詞越來越多時,如何整體復用共享等內容。最后他認為可以通過搭建AI+課堂、AI+助力、AI+實訓,AI+專業,來設計高校AI+系統建設頂層規劃。
在上午的主論壇中,還同步開展了喻國明教授《網絡新媒體導論》和李明德教授《網絡輿情概論》新書發布會。新書出版方國家一級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李海濤、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副院長潘昊分別與兩位作者共同為新書的發布揭牌。

(圖九)人民郵電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總經理李海濤為喻國明教授新書發布揭牌

(圖十)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副院長潘昊為李明德教授新書發布揭牌
下午的會議設立了教育教學和產教融合兩個分論壇。在教育教學分論壇會議中,古顯義副社長作了題為《新文科背景下新媒體類專業數字教材的建設與發展探索》的報告,申玲玲教授作了題為《智媒時代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報告,徐梅芳教授作了題為《智媒時代大學生開展新聞評議的多重價值與實踐路徑》的報告,朱艷茹副教授作了題為《基于成果導向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報告,董少偉副教授作了題為《廣西網絡與新媒體教育的“賀州學院模式”》的報告,劉鑫副教授作了題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區域協同“新質”培養路徑研究》的報告,邵鵬副教授作了題為《<社會網絡分析>課程建設與思考》的報告,鄭偉副教授作了題為《從大模型邁向多智能體:媒體內容生產的新機遇與挑戰》的報告,李振粉副教授作了題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聞學專業社會實踐課程的建設與教學實踐研究》的報告,吳治剛副教授作了題為《新媒體新銳創新實驗班產教融合探索》的報告,王釬江老師作了題為《少數民族地區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的困境與展望》的報告,孫東軒老師作了題為《基于傳媒藝術類專業國際交流合作的實踐探索》的報告,張瀟予副教授作了題為《AIGC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新》的報告,焦健老師作了題為《思政引領、交叉融合、鼎新革故、學思踐悟:地方高校傳媒人才培養實踐》的報告,魏渲副教授作了題為《北京城市學院傳播學專業建設分享》的報告。

(圖十一)古顯義副社長

(圖十二)申玲玲教授

(圖十三)徐梅芳教授

(圖十四)朱艷茹副教授

(圖十五)董少偉副教授

(圖十六)劉鑫副教授

(圖十七)邵鵬副教授

(圖十八)鄭偉副教授

(圖十九)李振粉副教授

(圖二十)吳治剛副教授

(圖二十一)王釬江老師

(圖二十二)孫東軒老師

(圖二十三)張瀟予副教授

(圖二十四)焦健老師

(圖二十五)魏渲副教授
在產教融合分論壇會議中,吳航行副教授作了題為《產教融合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思考》的報告,閆利超作了題為《媒體融合十年:節目主持人國際傳播的文化轉向》的報告,陳丹作了題為《AIGC時代下網絡與新媒體的教與學》的報告,陳婧作了題為《融合與革新:AI浪潮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數字素養的提升策略》的報告,張志超作了題為《文商旅融合背景下國企新媒體運營創新實踐》的報告,楊忠楊作了題為《課程思政理念下新媒體專業鄉村振興主題教學實踐探索》的報告,蘇媛作了題為《面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實驗室建設方案探索》的報告,李燦作了題為《短視頻中的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策略》的報告,陳持作了題為《傳媒類專業產教融合國際化發展模式的探索》的報告,田潔卓瑪作了題為《校企合作背景下網絡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探索》的報告,吳智銀作了題為《論三微一端之視頻號在新媒體營銷傳播中的價值》的報告,李大進分享了《新媒體營銷文案標題的三種寫法》的報告,范松楠作了《新文科背景下<媒介融合概論>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的報告。

(圖二十六)吳航行副教授

(圖二十七)閆利超老師

(圖二十八)陳丹老師

(圖二十九)陳婧老師

(圖三十)張志超老師

(圖三十一)楊忠楊老師

(圖三十二)蘇媛老師

(圖三十三)李燦老師

(圖三十四)陳持老師

(圖三十五)田潔卓瑪老師

(圖三十六)吳智銀老師

(圖三十七)李大進老師

(圖三十八)范松楠老師
會議期間,還安排參會嘉賓分組參觀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智慧學習工場,中建西安幸福林帶數字化展廳及崠場拍攝俱樂部。各位參會嘉賓在參觀環節,結合各自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建設實際,相互之間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會后,參會嘉賓們表示,本屆研討會是一場質量優、內容深、效能高的會議,不僅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更是為全國各高校推進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方法、新路徑。

(圖三十九)參觀現場

(圖四十)參觀合影留念

(圖四十一)參觀合影留念
據悉,“高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研討會”自2015年由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發起,已在線下連續舉辦八屆,目前已在全國新聞傳播領域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響力,已經成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專家學者交流的重要學術平臺,也是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新傳媒與藝術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的特色教育教學成果。本屆研討會從多個視角探討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所面臨的新格局、新挑戰、新機遇,旨在教育教學方面和產教融合層面充分吸取學界、業界經驗,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所需的高層次、復合型新媒體人才。

(圖四十二)合影
|
關于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taolaog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